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众筹投资有望达到460亿美元~500亿美元。其中,70%~80%的融资额将是股权众筹。如此大的蛋糕引来了众多大佬们“争食”,目前除了风投、产业资本纷纷涌入,阿里、京东、平安等大企业都纷纷加入抢滩股权众筹的队伍当中,然而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属阿里和京东。2015年5月19日,蚂蚁金服旗下的股权众筹平台“蚂蚁达客”上线,“蚂蚁达客”的出现也被外界解读为剑指京东股权众筹平台“东家”,是阿里再次正面狙击京东的又一举措。而在6月底公布的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质名单中,京东金融的“东家”、蚂蚁金服的“蚂蚁达客”均赫然在列。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将形成一种双寡,即京东金融和阿里巴巴为首的,多梯队、高投资门槛、分类细化的众筹格局。”
在监管细则的频频出台背景下,股权众筹行业迎来了发展良机,百度、阿里巴巴、京东、36氪、投融界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试水。而今,股权众筹的发展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圈内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人认为股权众筹是“风投搅局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吸引更多好项目,汇集更多的投资人。据了解,2015年3月31日,京东股权众筹平台“东家”正式上线。经过一个月的运作,截至4月29日,“东家”各类股权融资项目融资额已经达到1.19亿元,按照30天计算,平均每天超400万元。
发展良机现巨头争夺
2011年,中国开始出现第一批众筹网站,如天使汇等。而与美国相似的是,中国股权众筹的运作模式具有面向公众的性质,由于法律定位不明确,很容易踩到法律红线,如非法集资,或涉嫌公开发行股份,这些法律严令禁止的现行规定,让股权众筹举步维艰。除此之外,目前国内的股权众筹行业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管理信息不透明、估值定价无依据、退出周期过长、退出方式不明等原则性硬伤。而更重要的是,初创企业的高风险特征和普通投资者低水平金融普及教育程度、风险认知程度以及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从根本上存在错配,使得潜在资金欺诈等风险系数增高。但从2015年4月20日提交的《证券法》修订草案,及去年年底公布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以及近日第一批公募股权众筹试点平台的确定可以看出,政府在加速推动众筹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内股权众筹行业法律地位有望明确和合法化。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趋严,IPO数量大幅度减少,中小企业融资愈加困难,股权众筹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但股权众筹一出生就有两方面与1933年的美国证券法存在冲突:一是面向大规模的非合格投资者融资;二是所谓的公开劝导,而这正是互联网的特点。为了给股权型众筹开辟道路,JOBS法案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让步,并责成SEC制定具体的监管规则。
众筹,股权众筹今年生机勃勃,阿里京东上演两强争霸在政策夹缝中出生
据《中国众筹行业报告2015(上)》显示,截至2015年6月15日,我国(除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共有众筹平台190家。按照回报模式,目前国内的众筹平台可划分为权益众筹、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和公益众筹四种类型。而在这四类众筹模式中,股权众筹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表现突出,在诞生以后,由于受到政策限制,总体发展形势趋于不温不火状态。
股权众筹今年生机勃勃,阿里京东上演两强争霸,股弃权众筹以前不温不火,但今年由于政府频频出台政策支持,股权众筹开始勃勃生长,阿里京东看准时间,争相抢占资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众筹行业的发展一直被P2P网贷的光芒所掩盖,但殊不知,P2P其实就是债权型众筹。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