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后称为消费期。这段时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享受生活,不用朝九晚五的加入上下班队伍,可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家庭拥有的全部资产按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所估计预期寿命的算术平均值进行消费,直至归零。(文章来源:成功保险网)
60~65岁称为收支平衡期。所谓收支平衡指上述可立刻变现资产价值应能维持固定不变。其思路是在此期间的薪金收入,投资增值再加上少量的保险收入,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其购买价值能维持不变。超出部分全部用于保持或提高该段时期的生活质量。当然,这个规划的前提之一是退休后能继续发挥余热。
退休前阶段是财务积累时期,离退休大概还有2、3年的时间,如果没有意外,这几年应该是薪金收入较好的时期,儿女也将在近期成家,在财务上应能保持相对独立。这样在扣除正常家庭开支后,建议每月将比较固定的钱投入到储蓄。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以及银行利息低,因此家庭的储蓄应很少以定期的方式存在银行,可以投资于开放和封闭式基金里。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到退休时手中这部分可立刻变现资金,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值40%~50%还是可以预见的。
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修课孙麟还向记者提供了她们自己整理归纳的一些退休财务规划。具体而言,是将其细分为退休前、60~65岁和65岁后三个阶段。
而涉及到具体的理财,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的理财经理孙麟建议越早做理财规划越好。这位刚刚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理财师称号的理财专家说:“一般而言,我国目前的退休金制度只能使退休者达到吃饱穿暖的程度,若想使自己的生活在退休后不受收入减少的影响,或生活质量不降低,甚至质量更高,那么就需额外,稳定的资金补充,如储蓄、投资、保险、子女或外人的资助等。”在她看来,财富有复利效应,可以抵抗通胀,但前提是其得到有效的打点。理财正是对人一生财富的打理,通过合理配置人生各个阶段的财产结构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从而也保障了老年生活依然过得有滋有味。
对理财也只知其名不知其实。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在规范制度和完善市场之外宣传理财知识,让大众有渠道知道、有能力选择。“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又老又穷。”陈琪恺在采访中最后表示。
之所以要靠集体获得力量,关键还在于目前个人的养老意识并不强,
她建议个人可以通过集体来壮大力量,达到养老理财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理财平台,将他们的理财需求集合起来统一购买养老产品,这样可以形成购买力的规模效应。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相对而言也会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保险,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修课“养老产品通常分为信托型和契约型两类。信托产品在中国还很新,专门从事养老产品业务的信托公司也还较少,其实现在大型保险公司下的所谓养老保险公司从事的就是信托业务;一般来说,普通人能想到的养老产品就是保险,但实际上保险只能起到保障风险的作用,即在出现问题后给予一个事后补偿,比较被动。”陈琪恺介绍说。
中国的养老第三支柱个人尚有很大拓展空间。陈琪恺认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养老保险、理财、信托等产品形式单调、种类偏少、对单一个体进入的门槛要求较高,而且这个市场所处的法律环境还待完善、监管还待加强。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养老问题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特殊性。
养老理财,越早规划越好
同时,“财政政策在企业年金实践前期列出了很多条条框框,不利于企业的市场行为实践,使其对参与这一制度缺乏积极性。而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是前松后紧,先让企业到市场上放手实践,但出了问题也会有严格的法律监管和制裁,这样比较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积极性。”陈补充道。
但是经过了5年的发展,企业年金并未如期待中成效大。究其原因,陈琪恺认为是国家给予的激励政策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仅限于缴费环节,没有涉及积累和领取环节。从缴费主体看,也只对企业缴费给予税收优惠,对个人缴费没有作出规定。从最高免税额来看,4%也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平均10%以上的税前列支比例,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修课除此之外,采访中陈琪恺女士还表示目前第二支柱――企业和第三支柱――个人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企业来说,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中就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文件,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运作和管理。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制度框架,开始重点培育第二支柱。
随着政府对“新农保”的重视和城镇基本养老的拓展,未来覆盖率必然会加速提升;而老龄人口的壮大也会如期而至。到时候国家层面的养老资金就会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会由于一直以来采用社会统筹部分供款来偿还旧制度的债务这一模式而使养老金收不抵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日本就是因其占总人口22%的庞大老年人口和高达93%的养老保险覆盖率遭遇了巨大的老龄化挑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因为目前我们的养老保险覆盖率还比较低,所以不足以暴露资金较少的问题。”陈琪恺说。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19亿人(含0.5亿退休金领取者),农民工参保人数0.18亿,农村参保人数0.52亿(含0.04亿养老金领取者),减去养老金领取者,全国参保人口合计2.35亿,按全国劳动人口7.7亿人计算,其覆盖率仅为31%。如按国际惯例,将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和女性5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作为“应保”人口,再考虑到养老金领取者,其覆盖率大约在30%左右。相比之下,农民工的覆盖率就更低了,只有17%左右。就是说,基本养老保险中,70%就业人口裸露在社保制度之外,农民工竟高达80%以上。
在她看来,国家的养老社会保障网从目前看来仍然充足,大多数退休人员都能领到40%替代率左右的退休金,即离开工作岗位后每月仍然有相当于在职期间工资水平40%的现金入账。而现在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0%左右的替代率,即便发达国家如美国也只有20%~40%。因此,与政府、学界的焦虑不同,普通人看待老龄化问题并不觉得严重,因为身边的退休同事生活过得也不差。
世界银行在1997年发表的题为《2020年的中国》的系列报告中建议中国政府用以下三个“支柱”来支撑老人群体,即为可能滑入贫困线以下的老人建立安全保障网;建立庞大,强制性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自愿储蓄。美世公司养老风险和金融咨询中国企业业务发展总监陈琪恺女士将其简化为国家社保、企业补充性养老和个人储蓄三个方面。
保险,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修课感受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然而政府、学界以及企业的关注也正在积极改善这些不利因素。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公司养老金及金融风险咨询亚洲区总监王静雯女士表示,“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政策制定者、行业以及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将老龄化社会对未来的挑战转变为眼前的机遇,影响养老和医疗政策,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份报告以“迅速”作为“老龄化社会”的状语,足可见其来势汹汹。对于别无选择行进在这条通道上的每一个国家来说,它既是进步的表现,同时又意味着社会养老和医疗的极大挑战。以我国养老金状况为例,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间,我国离退休人员从314万人增至4223万人,离退休金从17.3亿元增至3646.2亿元,增长210倍,离退休金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提高到3.6%。如果从养老保险金看,其隐含负债的补偿问题,据有关专家估算,缺口更是高达5万亿元左右,甚至有外国专家表示中国养老金保险的资金大洞占到GDP的70%~140%。
据麦肯锡预测,2050年中国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会高达31%。这一颇为惊人的数据并非独出中国。9月2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再次直指老龄化问题。报告中说:“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同样很快将成为其他国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到2030年,世界上大部分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印度、泰国和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老龄人口增长将占世界老龄人口增长的最大比重。而到了2050年,几乎没有国家可以不受其影响。”
年初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上,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耿琴在开幕致辞上进一步描绘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动态:“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修课“老龄化社会”并不是一个陌生词汇,近年来,借助公众的热议,它甚至已近乎耳熟能详。现在国际上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2000年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逼近老龄化标准。而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可见2004年时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