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年轻人成为赚钱达人应避开的投资十诫


因此,表面的“便宜”并不会改变投资的本质。然而很多投资者对于真正的“便宜”却畏手畏脚,不敢去“捡”。

至今让很多投资者懊悔不已的事情是,在2008年突如其来的熊市之中,真正出现了不少“便宜”的股票,“好多股票的价格都跌到2、3元钱,甚至还有1元股票。”偏好“低价股”的于阿姨却产生了畏惧,“回头去看的话,那时候真的是好机会,不少股票价格都跌破了净资产。”然而熊市的严寒却让投资者们心生畏惧,“怎知不会继续跌下去?”就在极度悲观中失去了大片“价值洼地”。

另外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例子莫过于QDII产品了。或许人们还难忘QDII产品刚刚推出时对投资市场的巨大撼动。某基金公司的QDII基金一日首发,认购规模就达到了900多亿元。事实上,不少积极认购的投资者当时对QDII基金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优秀公司的新基金,更重要的是,“畏高喜低”的心理使得很多投资者对于“便宜”的面值趋之若鹜。然而,随着全球投资环境的迅速恶化,很多人真正觉悟到了,以“白菜理论”来投资是站不住脚的。

随着QDII产品的巨亏,不少QDII基金的净值甚至跌到了三毛、四毛的水平,一时间QDII基金也成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产品。可是让投资者们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的经济回暖,让QDII基金“浴火重生”,除了QDII基金的平均涨幅达到了55.22%,不少银行系QDII产品也拿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要是在基金净值三毛多的时候买入就好了。”看到QDII基金的表现并不逊色,很多人难免发出感叹,可是能在真正的“便宜”出现时,敢于大胆介入的投资者又有几个呢?

因此,表面的“便宜”并不会给我们的投资带来积极的作用,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具体分析投资的内在价值才会带来真正的“便宜”。

投资十诫之三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很多人对这项投资理论中的金科玉律都非常熟悉了。以配置的方式将投资进行适当的分配,以期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保障投资组合的可控性,这是资产配置的根本要义。

然而,“鸡蛋与篮子”的现实实践却总是有所偏离。“我当然知道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者邱先生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分散投资的“实践者”,“除了日常使用的几千元钱,我所有的资金都在股市里,但为了分散投资,我从来都不会把所有的资金用来买同一只股票。”在邱先生看来,只要不买同一只股票,就叫做分散投资。没有意外的是,邱先生的“分散投资”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作用。“很多时候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目的在于资产配置

事实上,尽管明白了“鸡蛋与篮子”的基本原理,但是对于“鸡蛋”和“篮子”,我们还是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

先来说“篮子”,将资产分散在不同的“篮子”里,可是对于什么是“篮子”,投资者们往往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就像邱先生那样,所有的资金一股脑地投向于A股市场,尽管买的是不同的股票,但整体上来说,仍然是在同一个篮子的范畴之内,对于邱先生的不同股票来说,尽管个股的表现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有所分化,但它们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是相同的,因此也就非常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况。从根本上说,邱先生只是买了不同的股票,却没有真正达成风险分散的目的。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的“篮子”,我们可以简单地以不同的资产类别来划分,例如常见的类型有债券、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外汇等等,它们的投资市场表现往往由不同的因素来决定,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资金分配在这些不同的市场之中,就比较容易发挥出资产配置的作用。

地域同样也是“篮子”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地区的市场往往存在着各自的特征,如欧美市场相对成熟,新兴市场属于典型的成长型市场,这些不同地区的股票、债券市场也就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不同。

因此,资金在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资产上进行分散配置,才是把鸡蛋放入了不同的“篮子”里,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市场的差异帮助我们的资产达成了降低单一市场系统风险的作用,减少整个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还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鸡蛋”,也就是资产规模的数量。一般来说,考虑到不同产品的投资门槛,资产规模达到50万元进行资产配置则相对容易一些,如果资金量更大,实现跨地域的配置操作性也更强。而对于资金规模小的个人来说,不宜进行过多的细分,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将资产在不同类别中进行适当的分配。

“核心+卫星”选篮子

对于资产配置,人们还容易产生的一个误区就是“这里投一点,那里投一点”,虽然降低了整体组合的风险,却也拉低了组合的总体收益率。

因此,在认清“鸡蛋和篮子”关系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审时度势,合理地进行篮子的选择。可以使用的一种投资策略是根据市场的变动,以“核心+卫星”的方式实现合理配置。一般说来,“核心—卫星”资产配置可以通过跨市场来实现,一些以稳健见长的投资产品适合作为我们的“核心”资产。

可以考虑的选择对象如房产、基金产品等等,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则适合在财富持久战中充当“卫星”配置,例如黄金、外汇和股票投资。对于“卫星”资产,投资者一是要注意投资的比例,二是要制定相对机动灵活的投资战术,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保障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与风险。

同时,在某一种单一产品的配置中,我们也可以沿袭“核心加卫星”的分配思路。拿基金来举例,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基金产品,其投资的风格与标的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基金实现配置。同时,随着对外投资渠道的多样化,跨地域进行资产配置也有了更多种可能。它们的出现,丰富了“核心”与

“卫星”资产的内涵,也能够为投资者构建出更多的组合投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下,把这些海外的产品引入到你的资产配置中去,也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投资十诫之四不能人云亦云

新年以来,股市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上涨,突如其来的大幅波动让小蒋不由得慌了手脚,去年年末,在一片欣欣向好声中,小蒋把原本用于提前还贷的资金再次投入了股市。“怎么办?”小蒋向有“投资小诸葛”之称的单位同事请教。page#

“今年的行情没法做。”小诸葛的回答让小蒋有些意外,“我已经清仓了,全部买了一只债券基金,一个月收益就超过了2%。”


小蒋将信将疑地上网查阅了相关数据,果然,与一月份股票和股票型基金10%的亏损形成对比的是,债券型基金反倒以正收益名列前茅。小蒋不由得盘算开来,是不是自己也该转向债券型基金?

有规划才能有主见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巴菲特的这句话被很多投资者奉做了经典,然而真正能够效仿他的并没有几个。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们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总是难免受到周边的影响,投资市场本身也会对其中的投资者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要想坚持自己的主见,做起来要比说起来难得多。

如何避免成为投资市场的“墙头草”?言语上的坚持往往是无力的,对于投资者来说,较为具有可行性的方式是建立起自己的投资规划,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投资分配、投资方向大致上有一定的规划,在分类的基础上配合一定的原则,执行起来可能就要简单得多。

临近退休年龄的章老师是一位老股民了,作为一位银发炒股族,章老师也亲眼目睹了很多股市中的悲喜剧。“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做一些规划。”章老师的第一个原则是,安全养老。他说,这些年靠收入和投资也有一笔不小的积累,足够自己和老伴过一个舒适的晚年了。

因此,章老师拿出了80%的资金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的产品,“收益虽然不高,但是很稳定,基本上不会出现大风险。”在保障自己养老金安全的同时,章老师的第二个原则是冒适度的风险。“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股票,这个市场对自己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他拿出了20%的资金投资在股票市场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章老师即使在这个高风险的市场上也出奇地淡定。

“这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前一天人人欣喜,仿佛到处都是好消息;第二天就有可能集体悲观,说风就是雨。”章老师说,因为自己对资金做出了分配,也很确定股市的这笔投资就是会冒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市场变动的环境下,就不那么容易被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人的恐惧往往是由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被放大的。”章老师这样总结,自己有一个“安全垫”,对于得失就比较从容,反倒能够站稳立场,“实践证明,这要比听风就是雨的投资方式更加可靠。”

不迷信“高手”和“消息”

很多人喜欢跟着别人买,是由于迷信身边的“高手”和“消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是很多散户投资者共同的心理,因此他们总是打听“高手”们最近的动向,或是盲目迷信各种来源的“消息”。

事实上,对于“高手”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待。一方面,很多在公开场合经常吹嘘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挑选的是自己一部分的成功投资“亮点”

而不是全部在大家面前炫耀。但是对于自己投资失败或是不足的经历,他们就很少向周围的人透露。另外一方面,每位投资者自己的资产状况、投资比例、目标设置和风险承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一项投资,对A来说可以承受其中的风险并获得最终的收益,对B来说就有可能不适用。

“消息”也同样值得投资者戒备。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很多资金往往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散布消息,让小投资者们高位接盘,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机密信息”。结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码和简称”的误区,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二不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是凭借一些似有似无的小道消息就敢扑下自己的数十万资金,犯错不怕,只担心错过,误了赚钱的好时机。但最终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投资十诫之五要预设止损位

提要:有些投资者,不懂得止损的意义,对于一些投资品,该及时止损的时候,不止损,想着以后能够有翻身的机会,结果导致出现更大的亏损。

“在上海,我们有一批朋友每半年聚会一次,每次聚会我们都做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每人推荐一只股票并记录在案,等到下次聚会时由股票涨幅最大的推荐人埋单,而涨幅最小的推荐人则要去买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小礼品,让这帮大人们唤起童心,像小孩般地猜拳画押抢夺这些小玩意儿。

过去的四次聚会股市机会多,所以每次聚会时都有翻倍的股票。可上周聚会的”战绩“却令人沮丧,之前推荐的股票皆绿,推荐的股票跌了8%的朋友获冠军,成了这次聚会的埋单者,而最后一名在过去的两三个月间竟然已经被深套了30%,那位哥们竟然不懂得什么叫止损,只是像赌气似地越跌越买,越买越套。”应先生在工作之余是个股票迷,他在网上分享自己小圈子的趣事。

投资止损太重要

是的,止损,对于股票、期货、外汇等投资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不懂得适当止损,就很难持续投资。有人甚至说“不设止损,不入股市。”

止损是指当某一投资出现的亏损达到预定数额时,及时斩仓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亏损。其目的就在于投资失误时把损失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股票是一种交易性资产,正由于变现性极强而天天诱惑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其实,像房产这样的不动产也天天面临着价格波动,但由于您没有交易的欲望或曰途径,所以房产那样的波动就只能令人望洋兴叹,甚至无动于衷。股票这样的交易性资产则不同,一定要对自己设定严格的纪律,从而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

有人说,止损最大的意义在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的,股市永远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股市中没有常胜将军,即便是索罗斯之类的顶尖高手,也常有失手之时。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行情,只有采取正确的策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投资者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一旦事实证明自己投资决策是错的,就应立即改正,以保持实力。股市操作中出现投资失误极为正常,关键在于应该尽量避免在一次投资失误中大伤元气,否则不仅会使保本变得非常困难,还将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操作心态,不利于投资者发挥正常的操作水平。

因此,在高风险的股市中,在谋求高额投资回报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防范风险、保全实力始终是投资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止损正是在投资出现明显错误时限定亏损幅度的不二法门。

严明纪律定止损

凡事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投资中恰当止损,似乎也有点这样的意味。page#

但无论做起来有多么艰难,为了投资中不大伤元气,必须以严格的止损纪律来操作。


一是设置止损的依据,通常有三类。一种情况是可以依据个股的亏损额而定,即当某一股票的亏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应斩仓出局。也可以是某个投资者的资金市值,这往往是针对投资者个人的整个股票投资组合而言的,当总的亏损额超过预定数值时,应减仓或清仓。止损的依据还可以是股市大势,即当股指跌破预定点位时,应减仓或清仓。在制定止损计划时,投资者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投资状况来确定止损的依据。

再有一个是止损的具体位置。在不同的止损依据下,设置止损位考虑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如对个股止损,一般根据个股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如可以简单地规定个股亏损7%或10%为止损位,这个比例多少看个人而定。对股指止损,则根据大盘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对资金止损,则主要根据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不论哪种止损计划,都需要考虑亏损承受力和技术因素。

此外,止损幅度的确定还应考虑排除日常价格波动的影响,短线投资的止损幅度要小于长线投资,较高风险状态下的止损幅度要小于较低风险状态。止损幅度过大,则丧失了止损的本意,使一次错误就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止损幅度过小,很可能形成无谓的损失,因为这种情况下,止损位容易在股价的正常波动触及。可见,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当然,止损的目的是避害,而股市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趋利,只有进行高质量的大势判研、选时、选股等综合起来,才能实现赢利的目的,而不必为了止损而止损。

投资十诫之六交易并非越多越好

掌管麦哲伦基金的彼得·林奇,被称为“投资界超级巨星”。13年里,他创造了报酬率高达2703.12%的成长纪录,年复利增长率为32%。

大多数投资者为何做不到投资十年累计十倍甚至更多?也许是因为我们喜欢短线交易,结果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不少人都曾经买过过去10年涨幅很大的股票,但却很少有人最终取得的收益率能超过这些股票的长期收益率。

频繁倒手不及守株待兔

“我2007年投资了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三只基金,2008年行情不好,有一只亏损赎回了,一只转换成他们的货币式基金了,还有一只一会儿转换为货币式基金,一会儿又转回股票型的,结果倒腾了半天,总算与投资本金差不多持平了。还不如我同事,她几只基金有一阵子也跌得很厉害,最惨的一直跌幅超过了45%,可是她这两年一直放在那里,从来不操作,现在不止是翻本,早就获利20%以上了。怎么会这样呢?”在上海一所高校教书的韩小姐跟记者倒苦水。

“记得以前读证券投资分析课的时候,同学们总说要寻找增长十倍的股票,不过毕业都五年了,没听说哪个同学做到了。”小裴是一家媒体的财经记者。

“倒是我同桌的母亲,最近高兴极了,因为她七年前买了泰康人寿(601628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的一个投连险,一直保留到现在,没想到账户单位净值已经从1元上涨到了10.777元,真的是十倍呢!虽然扣除一些初始费用、管理费用之类的,但增长率真的很可观。”

多次交易抬升投资成本

和韩小姐一样的投资者相信不在少数。这些投资者都喜欢短线交易,进进出出热闹异常,结果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白白交了多笔申购赎回费。

还记得几年前基金市场又巨额的赎回潮么?那是,一部分基金持有人出现了恐慌心理要求赎回,另外一些投资者则担心大额的赎回会令基金收益下降,所以也不如赎回者的队伍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自己都以比当初赎回更高的价格重新申购回了那些基金。算上一来一去的申购或赎回费,再算上价格差,至少1.5%收益率打了水漂。

还有人在基金分红后要求赎回,因为觉得自己所持有的基金“贬值了”。其实,分红使得基金的净值下降,但是基金的累计净值依然是不变的,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也是不变的。

更多的人在过去十年,都有过买卖股票的经历,高抛低吸,追涨杀跌,不少人都曾经买过在过去10年涨幅非常大的股票,但却很少有人最终取得的收益率能超过这些股票的收益率,更是很少有人能像前述的那位阿姨的投连险投资账户部分的资金一样,获得10倍的增长率!

事实上,我们统计后发现,过去十年间,我国还是有很多股票涨幅惊人的。其中,十年来涨幅最大的海通证券(9.67,+0.04,+0.42%),累积涨了50.95倍,第二名是盐湖钾肥,涨幅超过20倍;有22只股票的涨幅超过10倍。换而言之,如果时间可以倒流,那么我们只要一直持有这22

只股票,十年过后就会有10倍的涨幅!

而我们绝大部分投资者,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还是投资型保险账户里的资金,都习惯于频繁交易,在一次次交易中我们抬高了自己的交易成本,在一次次交易前后我们丧失了大幅增长的机会。

“乌龟战术”靠慢制胜

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包括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偏股型基金,虽然大家总是念叨要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但人性的弱点似乎导致很少有人能在实践中履行这样的理念。但龟兔赛跑,又真的是慢悠悠的乌龟成了最后的赢家。

如果你的资金是多年闲散,没有特别刚性用途的,那么,握有一只股票或基金,甚至投资型保险账户,熬上十年,你就很可能是那只笑到最后的乌龟!

投资十诫之七过度谨慎不可取

有的投资者看到机会却不敢大胆投资,只拿出少量资金进行尝试,虽然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率不错,但资金的整体收益率依然不高。

过度保守时不我待

家住上海的林先生和妻子月收入总共大约能达到13000元。2008年6月,林先生将金桥的一套房子卖掉,净得82万元,家庭总资产达到102

万元,无负债。此后,他们搬到源深体育馆的一个小区,花费3000元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此时,该小区单价约1.4万元,如果购买一套这样88平方米的房子,总价约130万元。林先生的太太建议买下这样一套房子,毕竟有孩子了,以后上学要分学区什么的。但林先生说,他的总负债不希望超过50万元,如果买130万元的房子,首付70万元,那么还要贷款60万元,每月还款额4000多元。林先生觉得负债太高。最后拿出了15万元投资股市,其余资金都放在银行存款上。

结果,时不我待。转眼到了2009年年底,该小区单价已经涨到了2.3万元,林先生夫妇那套目标房已经涨到了200多万元,距离林先生的目标反而更远了。还花掉了林先生一家不少的房租。

潘阿姨也有过“错失良机”的经历。2009年1月,女儿请她和老伴去海南旅游。“当时辰光我真的被海景折服了,想要在海南买套公寓以后好做候鸟老人,舒适得养养老。但老伴不同意,结果没想到今年海南房产会这么热,赶上开发国际岛,房价不太涨得太快哦。”潘阿姨想想真后悔。page#

如今不少人都是“房奴”,大部分收入用于偿还按揭。虽然这样的安排有些“囧”,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资产积累、强制储蓄作用。林先生这样“怕负债”的人群倒已经比较稀罕了。


虽然说在投资中有一定风险意识是对的,但林先生年纪尚轻,风险承受能力实际上是较高的,只是他的心理负担能力不足。对他的家庭而言,有一套产权房其实是比较刚性的需求,有能力利用银行贷款来完成这一家庭理财目标,实际上是不错的。可惜,林先生有点“前怕狼后怕虎”的感觉。现在那些钱大部分留在银行做储蓄,也是比较可惜的,收益率实在过低。建议林先生夫妇多做些打算,把家庭资金盘活,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而潘阿姨及其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过法。如果看到合适的养老方式或投资,在不影响自身退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也可以动一动,有时候姜还是老的辣,老年人的投资眼光反而不错。

勇于承受适度的风险

林先生、潘老爷子这样样过于保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却不愿意合理举债的人士,一旦错过了利用银行杠杆做巧妙投资安排的机会,可能也就意味着错过了让财富较快速膨胀的机会。

不如衡量一下自己的还款能力,看看如果做某一项大投资,是否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做到适度即可。

银监会2004年曾经公布了一个《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其中规定,单笔房贷的月支出须控制在收入的50%以下,于是,我们可以把贷款额不超过收入的五成认为是一种“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我们就不认为这是个积极的理财行

为,而是有风险的理财行为了。

对于太过保守的投资者而言,现在生活成本高,工作辛苦,因此在投资理财上不妨稍微积极一点,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自信的前提下,使用一点银行贷款,既增加了自己的可支配资源,也可以积累自己的信用。只要在一个合理的负债范围内,“让银行为自己打工”,可以算是上上之选。

不同年龄负债能力指标参考值

年龄资产负债率

房贷月供额占税后月收入的比重

负债还款额占税后月收入的比重

备用金维系的时间

25岁 80% —— 40% 1个月

35岁 70% 50% 60% 3个月

45岁 60% 35% 45% 6个月

注:资产负债率=负债余额/资产总额×100%

备用金维系时间=储备的流动性资产/月度花销

投资十诫之八切莫沉迷于老经验

很多人过分看重过去的投资经验、历史数据,比如过于看重单只基金过往的投资业绩,或是A股以往的“趋势图”等,却不能真正合理地去评判基金管理水平、股票未来可能受到的政策面、资金面影响等。

投资喜欢“往后看”

“2007年,基金投资热也把我卷入其中。”广州的文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基金投资经历,“那是我在银行的理财顾问不断告诉我,基金投资很不错,让我配置一部分。我自己哪里知道几百只基金里怎么挑,所以让理财顾问给我投了那年排行榜很前头的一只基金。没想到2008年跌到很后面去了。所以我后来跟太太总结说,也不能太迷信基金排名,还有以往的成绩了。今年表现最突出的,不一定是最后的长跑冠军。”

“2010年1月第二个交易日,上海期货交易市场异常活跃。宏观面上,伴随着全球紧缩政策的预测,以及美元持续升值的压力,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纷纷出现了久违的大跌走势。然而,能够在那一周愿意跟随趋势选择大举抛空的交易者竟是少数。不少投资者不但不选择做空,相反继续采取逢低买入的策略,比如在锌价跌破20000元大关之后,不少人反而大举买入。”上海一家期货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回顾说,“不仅仅在证券市场,人们总是抛不开以往的数据、相似情形,在期货市场,交易者也容易经常往后看。”

过往业绩不能代表未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在股票投资中常会见到。其实,这句话的内涵可能是很多投资人士所推崇的“趋势理论”——跟着趋势走,顺势而为,方能胜。

但金融投资有意思的一点,并不在于投资者们能普遍捕捉到似曾相识的走势,恰恰在于每一次的意外与变化。

所以,在股票、期货等投资上,投资者应该关注以往的经验数据及走势,借助类似于汽车后视镜那样的“回顾”作用,但也不能太陷在以往的数据里拔不出来。因为投资没有绝对的规律可循。

这一点,在投资股票、期货、黄金等品种时,要特别注意。

“过往投资业绩不能代表未来。”这是在基金、保险等产品宣传页上最常见的一句话之一。这是我们想分析的另一种情况,文先生的遭遇比较有代表性。

虽然基金公司在推销产品时写上了这一句,但就像“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这句话大多是出于监管层的要求。

对投资者而言,我们用不着去分析此话的来龙去脉,倒是应该以此话为鉴,不要过于看重基金的年度排名等。

过往的业绩不足以保证未来的表现仍然出色。这不仅仅是一句免责声明,更是事实。

华信惠悦的研究表明,在我国,过往业绩居前的基金,在下一年度超过行业中位回报的概率大约为50%,这和随机掷硬币猜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比如,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以及2007年6月~2008年6月这两个时间来作为分析时段,前一年度年回报率居行业第一梯队的13只基金,一年后,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基金仍然居于行业领先组别。参见图1.

打破“后视镜”

为此,我们建议广大读者,投资不要一直盯着“后视镜”,不要过于眷恋过去。

所谓“眷恋过去”,是指人们倾向于将过去的类似投资结果作为评估一项风险决策的考虑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

可实际上,稍具投资经验的投资人都知道,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与过去该项投资的业绩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过去的高收益一般会代表透支其未来收益,从而导致高收益的保持更加困难。

把“眷恋过去”作为一种投资心理误区,并不是否认总结投资经验的重要性。资本市场背后有近乎“天然”的规律,这种规律人是难以改变的,但它的运行却又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说,以往数据、行情、业绩等可做为个人投资的参考之一,但也不能全盘照搬来用。

还有一点与“过去时”有关的是,很多人过分看重过去的投资,比如2008年发生股灾,很多人在投资上出现了较大的损失,有人因此“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对投资理财有些感冒。其实,不管你抛掉还是不抛掉股票,损失已经发生了,应该想得是未来如何盈利,而不是天天沉浸在亏损的苦恼中。page#

投资十诫之九不熟的东西不做


很多人在投资前不去了解所投资产品的特点,在功课未做足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投资,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懵然试水损失殆尽

2007年4月,炒股仅“一个月龄”的李女士误将首创权证当作普通股票,在行权期过后还懵懂不知,价值20万元的5.7万份首创权证化为乌有。

“我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股,一生积蓄全赔光啊。” 事后,李女士痛心地说道。 其实,李女士不过是权证投资不利者的一个缩影。

有人不知道权证有“到期日”,最后一个交易日仍在买入。2007年6月22日,在“钾肥认沽权证”最后交易日收盘集合竞价期间,该权证以

0.107元成交了1166万份,期间有488个账户参与买入。这批人还被“沽民”推崇为“侠客”。事后据调查,其中买入量最大的10个账户,在集合竞价期间买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当日是“钾肥认沽权证”的最后交易日。

有人应该对权证行权而没有行权,最后导致损失。2007年3月30包钢JTB1认购权证到期时,仍有1661万份认购权证未行权,投资者为此损失了5735万元。

还有人不应该行权却去行权,最后导致损失。2007年2月12日,原水CTP1认沽权证到期时,共计65328份原水认沽权证成功行权,行权价为4.9元,按照原水股份当日的收盘价7.11元计算,投资者因行权而产生的损失约14余万元。

“新品”特性要细把握

其实,对不少参与权证交易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因为他们对权证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并不十分了解认购权证、认沽权证等品种的特性,盲目追求“T+0”交易方式的“刺激”,甚至抱有博一把的心态,最终令自己的资产缩水。

实际上,权证作为一个金融衍生性商品,是完全不同于股票的,它带有自身独特的收益及风险特征。

首先,权证有着自己有限的“生存周期”。股票是可以长期持有的,只要公司不破产,就可以永远有效,甚至破产了,还可以通过重组等起死回生。但是权证就不一样,每一个权证都有一个“生存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过了这个“生存周期”,权证就“死亡”了,就毫无价值了。

很多投资者并不了解权证这一个特点,把权证当作股票来买卖,就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本文开头讲的那位李女士,就是在不了解权证交易特点的情况,匆忙应战,结果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些权证投资者虽然知道权证是一个到期退市的交易品种,但是不关心权证的最后交易日到底是几号,导致在最后交易日接近收盘时大量买入价外权证,收盘后价值直接被归零。

其次,权证的高杠杆性质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权证品种中,“认购权证”具有做多功能,“认沽权证”带来的是做空动能,两者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对于标的证券走势的判断正确与否。权证的魅力也就在于此,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只要方向判断正确,涨跌都有盈利的机会。

因为权证产品具有较高的杠杆特性,它的涨跌幅度要高于标的正股的涨跌幅度。通常情况下,当标的证券上涨时,认购证的涨幅大于标的证券的涨幅,认沽证的跌幅大于标的证券的涨幅。当对标的证券走势预测正确时,投资者有机会以有限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反之,一旦判断出现错误,投资者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蒙受较大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权证的杠杆性无疑放大了投资的风险。

做足功课避雷区

可以说,权证投资者最后的输赢,虽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如果能在投资前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权证的风险收益特点,就肯定能先避过李女士等人“踩到的地雷”。

俗话说,做生不如作熟,意即做投资,不论投资值大小,一定要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这样比较容易走得顺些;对不太了解的品种,就不能盲目投资。

不仅仅是权证的投资要做好功课,其它的投资行为当然也要事先了解清楚再下单。比如,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新推出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投资品种,个人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去介入,但碰到这些新式的投资,自己没专业没经验的,最好都能慢一拍,宁可让自己的投资热情降降火,也要把投资的门道、脉络摸清了。

投资十诫之十要有合理规划

很多人在投资前并没有做好计划,一旦市场上的变化超出了预期就不知所措,或是在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就显得无从应对。

随性投资不可为

2009年4、5月间,上海的房价几乎一天一个价。晓玲和未婚夫觉得有些按耐不住了,计划在2009年国庆前夕务必购置一套房子。当时两人手里一共有18万元储蓄款,双方父母都答应各赞助10万元,半个月后老人就把20万元钱款都打给子女了。没想到,晓玲的未婚夫趁着家里资金还没买房子的这段

“空窗期”,把其中的20万元都投在了股票上。当8月份他们看中一套房子,需要40万元首付款。没想到,此时晓玲的未婚夫才坦言:这几个月我炒股票亏了

6万元,可能一下子凑不足首付款了。晓玲以及双方父母心里真不是滋味。虽然最后割肉退出了股票里的资金,也买到了房子,但他们却欠下了同学朋友近10万元。

2007年8月,传出港股直通车即将开闸的消息,个人也可投资港股。何女士心里也痒痒的,想开户炒港股,但又觉得不了解交易规则,自己炒风险较大,所以她在2007年9月份买了一只以投资港股为主的QDII基金。

当时她手里有一笔100万元的资金,是打算2008年夏天儿子大学毕业后开品牌咖啡店用的,她想着还有大半年的时候,如果用于投资说不定还能赚不少,让儿子也轻松点。

“当时QDII非常火,还按比例配,我投了100万元只有70多万成交。”何女士回忆说。

当年10月份,QDII风光还是无限。但好景不长,到了当年11月,QDII就跌破了面值,一个月净值下跌了11%。转眼到了2008年,何女士的QDII基金可以打开赎回了,但她账面上却已经亏了15%。何女士很是懊恼。但怕继续跌的她,还是狠狠心赎回,“乖乖”买了点货币市场基金,就等着给儿子创业用,可惜曾经的100万元,已经变成了90万元都不到。

源于缺乏整体规划

看上去,晓玲和何女士的投资经历虽然有所差异,但她们俩人都犯了同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都将一笔有专门用途、专门“时限”的资金,投在了不恰当的投资品种上,而那个投资品种的期限刚好与他们的资金用途时间不相符合、不匹配。

比如,晓玲小两口的那笔资金是准备几个月后买婚房用的,是比较刚性的一个短期理财需求,所以这笔资金,哪怕只是百分之五十,也不应该投资于股票这样较高风险的品种上。page#

何女士的那笔100万元,是在大约9~10个月以后就要给儿子开店用的,也是刚性需求的。而那款QDII产品是没有设定投资期限的,如果要求保本则要需存满5年才可以,那就离自己和儿子的资金需求目标时间太远了。


无论是晓玲的爱人,还是爱子心切的何女士,他们之所以会犯相似的错误,主要是对自己家庭的整体投资没有安排好,而且因为缺乏“投资期限”的概念,导致选择的投资工具不对劲。

分阶段合理规划投资

其实,每个人以及家庭,在大致同一时间段内,不可能只有一个理财目标,其中有短期的,也有中期、长期的,还可以是动态可调的。想要顺利实现这些不同的理财目标,就得安排好自己的投资,然后找到合适的投资工具去对应它,并加以实现。

当然,在设定具体投资目标及遴选投资工具时,有几个原则必须遵循:一是要明确实现的日期;二是要量化目标,用实际数字表示;三是将目标实体化,假想目标已达成的情景,这样可以加强人们想要达成的动力。

既然理财目标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每一笔资金就会有一个投资期限的范围。而投资期限的不同,又会决定不同的风险水平,继而选择不同属性的理财工具。

例如,3个月后要用的钱是绝对不能用来做高风险投资的。前面提到的晓玲小两口就犯了这个错误。3~6个月内要用的钱,可以做一个7天通知存款,或者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而不要为了贪求高收益去冒险一搏,那样只会损害你的理财目标的实现。

反之,三年后要用的钱,如果不用来一个做中期投资,而仅仅是放在银行里做定期存款,则会失去获得更高回报的可能。

找到恰当的投资工具,以便匹配自己的投资期限,那可能就更容易实现自身的投资理财目标,让家庭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寻找真正的“洼地”

尽管看上去B股票比A股票“赚得多”,但是在实际投资额为一定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投资两只股票的获利都是一样的,也就是10万元×10%=1万元。不同的只是投资A股票每股获利为0.5元,但投资者的持股量大;B股票的每股股获利虽然高为5元,但持股量小;无论是A股票,还是B股票,投入10万元两者的获利总额都是一样的。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两只股票同时跌停,A股票当日只跌了0.5元/股,B股票的跌幅则达到了5元/股,可是在投资额固定为10万元的情况下,你买的是A股票,还是B股票,都不会改变你当日的实际亏损总额,那就是10万元的10%,也就是1万元。 page#

投资理财,年轻人成为赚钱达人应避开的投资十诫

真的是这样吗?假如有A、B两只股票,A股票目前的股价为5元,属于许多人喜爱的低价股;B股票的股价为50元,基本可以算作高价股的范畴。假设我们以10万元的资金分别买入A、B两只股票,那么可以买入A股票2万股、B股票2000股。在最极端的情况下,A、B两只股票同时涨停,那么A股票的股价增长为0.5元,B股票的股价增长为5元。

“只买10元以下的股票”,是于阿姨的选股基本原则。于阿姨的道理貌似站得住脚:10元以下的股票股价低,涨跌的空间也小,属于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对于那种三四十元的股票,于阿姨从来都不碰,原因就是“太贵了”,一下子涨涨跌跌,自己犹如坐过山车,太煎熬!

表面“便宜”不明智

的角度来考虑,买“便宜货”当然没有错。比如在证券市场上,寻找到一些暂时被低估,但是存在着后续上涨空间的机会,是不少成功投资者的战无不胜的秘诀。但是如果仅仅贪图表面的“便宜”,这样的投资就未必明智了。

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投资者往往是以买白菜的心理来进行投资——什么便宜就买什么。以寻找“价值洼地”

年轻人成为赚钱达人应避开的投资十诫

投资十诫之二便宜货未必好

在理财产品中,最为复杂的莫过于一些“挂钩型”的理财产品。与上述几种产品的“直白”所不同,挂钩型理财产品能够获得的收益,并不一定直接取决于所投向的市场,而是与预先设定的挂钩前提条件相关,只有市场的走势与前提条件的设定密切贴合,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反之,如果市场的走势背离了前提条件,挂钩型产品的收益可能就要让你大失所望了。

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则是近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方向。如一些新募集的理财产品计划,投资标的为A股市场的股票与基金,这种理财产品的收益主要由所投资股票和基金获得的价差收入来体现。当市场表现不利时,这种产品会遭受到较大的损失。

如对于一些投向于货币市场工具的理财产品,它们获得收益的途径是: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购买各种货币市场产品,如国债、银行间票据等等,这些债券、票据的收益便可为投资者带来资金的增值。而一些投向于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往往是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某一项目的贷款计划,获得略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息收益。

以目前市场上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的类型来分,我们大致上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投资理财,年轻人成为赚钱达人应避开的投资十诫

对于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我们很难获得现成的指标,如夏普比率来进行收益与风险的综合考量,这个时候除了关注产品可能产生的历史收益率外,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去了解收益率的实现途径。

了解收益率的实现途径

2010年1月末的中国基金排行榜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股票型基金这一大类中,夏普比率居前的基金有博时主题(1.836,+0.01,+0.44%)(160505基金吧,行情,资讯,重仓股)股票型基金,最近三年的夏普比率为0.81;国富弹性(450002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市值股票型基金,夏普比率为0.8;兴业全球(340006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视野股票型基金的这一指标也达到0.8。夏普比率越高,说明这几只基金在承担同等风险的前提下,带来的净值增长越大。对于投资者来说,以这一指标来衡量基金的业绩管理能力,无疑要比单一的业绩增长率更为全面和综合。因此,我们在进行基金的选择时,与其只着眼于这只基金设立以来所带来的回报率,倒不如查阅一下它的夏普比率。

如在晨星中国基金排行榜中,从2009年9月开始引入了“最近三年夏普比率”这一指标,以期对基金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全面衡量。以晨星中国

夏普比率又被称为夏普指数,最早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夏普提出。简单地说,夏普比率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衡量出在承担同等风险的情况下,投资所获得的收益情况。在很多基金评级体系中,已经把夏普比率作为一项综合考虑基金风险与收益的指标。这是因为基金较高的净值增长率可能是在承受较高风险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仅仅根据净值增长率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并不全面。

年轻人成为赚钱达人应避开的投资十诫

那么,是否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将A、B两款产品进行比较,全面衡量不同投资产品的风险与收益,以防止投资者“只注重收益率”的片面选择呢?不妨可以引入投资学中的一个指标“夏普利率”。

A产品的历史收益率较高,但风险较大;B产品的历史收益低,但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如果简单地将A、B两款产品进行比较的话,无异于是犯了将苹果与香蕉来比较的错误。

夏普比率全面衡量风险与收益

林先生并非个案,很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产品的选择时,往往出现极为矛盾的心理——既害怕风险,又推崇高收益的产品。孰不知,收益和风险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它们相依相存,无法割裂。

林先生觉得,自己找专家理财的目的就在于找到收益率更高的产品,而理财师为自己推荐的产品年收益率不足5%,实在让自己无法接受。

投资理财,年轻人成为赚钱达人应避开的投资十诫

根据林先生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考虑到林先生的年龄也接近退休,理财师结合他的一些理财目标,为林先生推荐了几款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是一些偏债券类的产品,收益率不高,但是比较稳健。”然而,让理财师感到为难的是,林先生对于他所推荐的产品并不满意。

这位理财师前不久帮客户林先生做了一套全面的理财规划方案。“在和林先生的沟通中,就发现他的风险意识很强,是个典型的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

“有时候,客户是简单地把苹果和香蕉进行比较。”一次年前的投资交流活动中,一位银行理财师私下里向记者抱怨。

在投资的过程中,收益率是投资者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于是,在很多情况下,收益率成为了众多投资者选择投资产品的唯一“标杆”。“当然选预期最高收益20%的产品了。”有的人毫不犹豫便做出了选择,理由也很简单——投资就是为了多赚钱,收益率当然是愈高愈好。

收益与风险是硬币的正反面

年轻人成为赚钱达人应避开的投资十诫


A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可达20%,B产品的历史收益率在5%左右,该如何选择?貌似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却让不少投资者轻易踏入了投资的第一个误区。

投资十诫之一不能只看重收益率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