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低风险是最好的客户体验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最注重客户体验,很多人把体验等同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剩者为王”的行业,一切美好的操作体验都必须在安全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在P2P行业,“高收益、低风险”永远是最好的客户体验。
P2P的魅力之源在于“引导资金进入效率更高的环节”。尽管很多投资人可能对高收益不放心,担心不安全,但我知道他们对更高的收益是充满期待的,问题的根本在于安全,不在于高收益。
这就需要平台经营者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少浪费、少烧钱,坚定不移地走艰苦奋斗的路线,“再省不省风控,再省不省保障,再减不减收益”,在能承受的限度内,给投资人尽量高的回报。
选择收益更高的模式,控制成本
“风险和收益对等”是最基本的投资理财常识,这源于风险定价理论。我们经常被误导,认为“收益和风险成正比”,误以为收益低的就安全,收益高的就风险高。其实,这个“收益与风险”中所指的“收益”,是平台从借款人手中收取的利息,而不是平台给予投资人的收益。
平台盈利的原理是盈利能够覆盖坏账和成本,所以平台选择的业务模式、业务范围、运营成本、坏账损失等,都会影响投资人最终获得的利益水平(很多知名低息平台的利差都是很大的)。 因此,平台需要选择利润空间更大的业务方向,以及成本更低的运作模式,不断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提高风控水平,降低坏账损失。
同时,平台还应该在保障措施上做更周全的考虑,减少客户的坏账损失和心理成本。在国外,P2P的安全问题是通过完善的信用机制得以保障的。但进入国内后,没有完善的信用机制,绝大部分平台都引入了风险防范措施作为补充(当然,这种保障措施的效率是不同的)。
现实中,“风险-收益”的二维关系,已经转变成“安全-收益-保障”的三维关系,在进行P2P投资理财的时候,除了风险和收益,还要看保障措施,这是极端情况下的最终保障。
平台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保证措施:实力强大的平台,可以通过风险备用金的模式,在一定的坏账范围内,有效兑付一部分坏账;实力还不够强大的平台,可以采用抵押和担保的模式,融资性担保能够比较好地化解终极风险。
当然,也还有一些平台,没有足够的风险备用金,而又不愿意采用融资性担保,在担保环节玩猫腻(比如假担保、关联担保、超额担保和把一般担保包装成融资担保等)。
要有为投资人赚钱的情怀
P2P是互联网的,但根本的属性是金融,平衡好“互联网的快”和“金融的稳健安全”,是每一个平台时刻面临的挑战。无疑,做P2P网贷应该是专业的,否则,那只能是自杀,引导投资人冒风险、蒙受损失。
同时,投资关乎投资人的重大利益和生活,这不同于买个水果、吃碗面,首先要考虑到的是风险,经营者的责任心是贯穿始终的。所以,经营者除了专业,还要有情怀。
这种情怀是忠于用户利益,要有帮助出借人实现更好生活的愿望和强大动力。对出借人的责任感,把他们的钱当自己的钱一样,深刻理解他们“在安全的情况下赚取更高收益”的迫切想法。少浪费、少烧钱,坚定不移地走艰苦奋斗的路线,“再省不省风控,再省不省保障,再减不减收益”。而不是高收益起步,等平台做大了就一路降息。
这种情怀是要勇于“革自己的命”,放弃高利差。P2P不是民间金融的互联网化,不是“做民间借贷线下业务转线上”,但依然保持着“高利差”线下思维的平台降低资金成本、吸纳更多资金的工具。
不能在思想和心胸格局上革自己的命,有所提升,就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好的P2P
这种情怀是做好“互联网的快”与“金融的稳”之间的平衡,不急着找干爹,安心踏实做好产品。XX网的贱卖和附带对赌协议,再次证明“先快速做大,再引入投资用钱解决问题”的逻辑,是不顺畅的。
一味求快,而把投资人的投资置于极大的风险中,用客户的资金让客户冒险,成就自己的梦想。绝不能为了发展的速度,而降低风控的要求;为了节省成本,而降低安全预防措施的级别;不能为了追求资本所要求的速度,而让投资人的资金承受风险。
说白了,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干,心中想着客户,时刻记挂着安全,平衡好互联网特性和金融特性之间的矛盾。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