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多数地区进展非常缓慢,指望市场经济来解决广大贫困农村的医疗问题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态度。
我认为必须换另外一种思路来解决农村的医疗问题: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利用政府的行政和财政力量来重新组合各种利益,在政府的主导监督之下建立一种新型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
这种医疗保险体系的目的是在全国农村建立一套覆盖全体农民的医疗保险体系,解决或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病不医现象。
以期培养农民的医疗保险意识,培育农村医疗保险市场。
这种医疗保险体系的基本模式是:由国家财政出钱,给每个农民买一份大病、重病医疗保险;农民志愿补偿;专业机构负责业务管理、发放保险金。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虽然具有一定的保险意识,但是由于对医疗保险认识不足,对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信任,如果要求每个人先拿钱缴费买保险,难度还是挺大的。
因此,由国家出钱给每个人上一份大病、重病医疗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或缓解我国目前比较严重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病不医现象。
国家财政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我国财政收入21715.25亿元;我国农民总人口76851万人(《中国统计年鉴》2004)。如果每人每年按15元计,则全国共需115.2765亿元,占年度财政总收入的0.53%。
可见政府有能力负担这部分支出。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中央财政来说,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并不成问题。
当然,仅仅有国家的这部分缴费,农民自己所享受的保险金额是很少的。
为了满足不同人员对医疗保险的不同需要,农民可以在国家缴费的基础上自己再增加缴费,以享受到更高数额的大病、重病医疗保险金。
这完全是在志愿的基础上的。如果保险公司做的比较好,农民在被动地参加保险之后,在和保险公司交往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医疗保险得到了人们的承认,那么,志愿补偿部分就有可能成为保险缴费的主要部分。
此时,事实上已经成了以个人缴费为主导、国家缴费为补偿了。
当然,也不是说国家就一直交很少的固定数目,国家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和财政状况,适度地调整国家缴费数额,以使农民得到更多地实惠。
保险金的发放完全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内容的条款和保险合同来进行,政府只负责监督。
这样的运作方法比起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来进行社会统筹效率高、成本低。由于我国政府自己管理医保资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运用不得当、未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信息处理系统不统一、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政府不再管理资金,而以保费的形式交与保险公司来管理。这样,既减少了政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又提高了社会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国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既寄希望于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也寄希望于国家对整个国民的一视同仁。
如果我国的发展不能使大多数人受益,而是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发展,就违背了我们整天叫喊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对于解决我国的大部分贫困农村的医疗问题,当然是可以采用市场经济来解决,也就是等农村地区经济发达了,现代化的医院就会在农村出现,医生们也自然会到农村去挣钱。
到目前为止,占全国人口62%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基本上是空白。而农民急需医疗保障,据调查,“全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农村贫困户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5%左右,每年大约1305万农村人口面临因生病而倾家荡产的危险”
江阴参保病人医疗的费用支出,三轮下来从8000万元增长到17000万元,以往农村“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的局面在悄悄改变。
保险,农村大病重病医保模式构想及意义江阴的农村合作医疗采取的是大病住院医疗保险,结报范围主要包括住院期间的治疗费、药费、化验费、检查费、手术费等,一年内可以多次结报,全年累计最高结报额为6万元。
除了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其余户口在该市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口都可以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在整厂参保的前提下,也可以参保。
江苏省江阴市从2001年11月开始探索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本着“收费低、覆盖广、服务优,”的原则,三轮合作下来,有90.6万农民自愿参保,参保率达99.2%。基本模式为:农民交费、政府补贴,专业化机构即太平洋寿险江阴支公司负责业务管理、发放保险金。
上海经验可以推广的意义在于,它具有成本-效益优势。2000年上海市农村合作医疗筹集资金为2.9亿元,医疗费用支出了2.7亿元,平均每个参保农民获得医疗补偿达120元.而筹资情况是:国家出5元,地方出5元,农民自己出12元。②各方面的经济负担并不重,但农民却得到了实惠。
从1997年起,上海郊区又实行了以县区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患大病和重病的风险。
农村大病重病医保模式构想及意义据报道,近几年来,上海郊区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率基本稳定在60%-70%之间。
上海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坚持到今天,已经40多年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改变农村医疗现状,我国的许多地方做为试点做了很有意义的尝试,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结果发现,城乡合计年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在排除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后,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1993年,两者分别为21元和933元;到了2003年,就已经升到了75元和2233元。而农村看不起病的人口占看不起病的总人口比例为40%。
结果,有43.3%的人是自己要求出院,其中有63.9%是因为经济困难。另一方面,调查者比较了1993年到2003年的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
保险,农村大病重病医保模式构想及意义同时,城乡两周患病未及时就诊的比例也近五成,达到49%。此外,调查者还对患者出院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城乡居民的两周就诊率从1993年的17%下降到13.4%;住院率与十年前持平,为3.6%。
虽然患病的人多了,但看病的人却少了。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在广州作专题报告时说,乡镇人口是医疗费用上涨的最大受害者。据饶克勤披露的调查初步分析结果: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比1993年增加了0.3%。据此估算,我国患病人次数十年内增加了7.1亿,达到50亿。
据卫生部最新的调查结果,在近十年来,我国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持续增加,但城乡两周患病因经济困难未治疗者的比例均接近四成。
农村大病重病医保模式构想及意义在这场主题为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在农村工作并多次调研的朱庆生说,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
2004年11月5日,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4年》记载,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2236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得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
尽管中国有70%人口在农村,30%在城市,但是在卫生的财政支出方面,医疗费用有70%用在城市,只有30%用在农村,城镇的30%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
我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城市和农村一国两制政策下,农村几乎被遗忘,政策在二十多年内一直向城市倾斜,超过70%的公共设施都建设在了城市,教育、医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设施同样在城市中聚集。
保险,农村大病重病医保模式构想及意义处于这个时期的农民医疗问题理所当然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真正问题,因为它从根本上就失去了制度保障,更不用说是制度能不能保障。
因此,可以说我国整体农村医疗制度处在旧的制度已瓦解,新的制度尚未确立的时期。
自90年代以来,虽然政府在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试图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是,除了部分试点地区之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像希望的那样恢复和重建起来。
到了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
从我国农村的医疗制度的历史看,合作医疗曾经是我国最普遍的形式,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虽然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但是它却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使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出现了滑坡的局面。
农村大病重病医保模式构想及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处于十分困难的阶段,这与我国整个国家的体制改革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