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浅谈P2P平台是怎样挪用资金的

互金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成长期,发展期,各种各样的风险已经暴露,发现风险,前置风险、解决风险才能让行业更好地发展。而“被挪用” 事件频发,这种风险是互金的内部风险。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坚固的城池,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从业者不能让这种“内鬼挪用事件”影响到投资人对行业的信心,不能让投资人的钱成为自己“挥霍”“浪费”的“第一桶金”。监管方除了对互金外部风险的防范,也要从内部风险着手,帮助互联网金融行业尽早的落实“银行存管”。公开、公正、透明的发展,合理的信息披露,才能让投资人重建信心,重新拾起互金发展的未来。

最后,互金公司自身要规范财务工作。财务工作不仅仅是代表财务人员对公司账户的核算、审计、监督。更是代表着《会计法》授予财务人员的基本权利。财务人员要恪守《会计准则》、《会计道德》。说句大白话,就是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这种“被挪用”的风险,有一大半是在财务人员身上。如果财务人员不勾结,不串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这种“被挪用”事件的风险会小的多。

其次,披露财务信息。披露财务信息,不仅仅是披露平台的运营数据,而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表的信息。虽然,任何公司的财务数据都是“保密”的。但是互金应该拿出来“晒晒”。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投资人负责。一个公司、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能通过财务报表直接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现在,很多监管机构和部门要求互金公司将财务报名进行备案登记,也是“风险前置”的一种手段。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才能控制好风险源头。

首先,从公司内部考虑要对账户进行分账户管理。分账户管理互金公司的资金是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互金的资金账户要根据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对接属性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投资人投资账户有银行监管,互金公司自身账户在银行开设。这两个账户不可混为一谈,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账户。投资人银行存管账户,独立于银行系统,任何人未经授权不得动用账户资金。而互金账户作为“自有资金”账户,账户中的应是互金的“实缴注册资金”互金公司的收入、以及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类。这两个账户分开管理,互金公司只能有权利动用自己的账户,比如在账户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做为推广、营销费用等。

浅谈P2P平台是怎样挪用资金的

四、如何防范“被挪用”

2、关联公司转账:对关联公司或者分公司、子公司进行转账也是“挪用”的一种手段。关联公司或者分公司转账,直接通过网银转账就能够做到。一旦风险爆发,平台跑路,这种关联公司之间的转移、挪用会给警方的侦查带来较大的影响。因为,除了查询往来转账流水,还需要确定关联公司的属性和构成才能判定是否是“挪用”资金。这是很多“跑路”平台给监管部门出的一个难题,在账户的转账中,能够做到确认转款原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转移到个人名下:往往这种被挪用的方式相对简单直接。很多“圈钱”跑路的线下理财公司就是用这种手段。投资人去投资,理财经理带着投资人去“存钱”,有的直接刷 pos机,有的去银行用电汇或者网银转账的方式,“吸收”投资人资金。这些“吸收”的投资人资金有的进入了公司账户,甚至直接转到“个人”账户中。名义上,投资人是购买了理财,实际上,投资人成了一种“无抵押、无担保”的借款。如果是转到公司账户,根据银行要求,公司账户上的资金是无法直接转到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手里。但是,如果把钱电汇到其他人账户内,在从其他人账户通过网银转到实际控制人或股东手里,就造成了挪用到个人名下的事情发生。

三、被挪用的方式有哪些?

首先,互金账户的不分类是导致“被挪用”的主要原因。很多互金公司把投资人投资账户,自身经营账户以及借款人回款账户混淆在一起。导致了财务账目的混乱。也许连财务人员都不清楚每笔钱的进出,每笔资金的去向,出现流水账目不清晰,总账账目不准确。只有一个账户的风险就还在于,账户的控制人很容易就把该账户的资金完全“带走”的可能。其次,财务人员不遵守法律法规,不按《会计法》施行自己应有的权利,也是导致“被挪用”的原因。有些互金公司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是某位实际控制人的亲属,这些也是潜在风险。当财务不遵守法律的时候,往往对控制的账户“随意”的进行转款。还有的财务甚至搬出来啼笑皆非的理由: “老板让我转的。”“我听老板的”。殊不知这一做法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钱不一定是老板自己的,公司也不是老板自己。财务人员不客观,不中立,知法犯法。最后,银行存管没有完全落地。银行存管迟迟不落地,现在某些银行还关闭和取消互金的“充值”通道。如果银行没有专门的账户进行存管,一旦投资人资金进入平台公司账户或者实际控制人账户,以上风险将会大大加强。平台除了涉嫌“资金池”业务,也能随意控制这个账户,甚至对账户资金进行取现。

P2P,浅谈P2P平台是怎样挪用资金的

二、是什么造成了“被挪用”

往往投资人的资金“被挪用”在互联网金融或者线下理财门店中,普通员工、投资人甚至监管部门很难察觉。这种风险属于潜在风险,常见而又特别巨大。一般来讲,资金的有效对接,以及资金的走向,包括理财资产包的对接,线下借款人的实际借款资金等等一些列数据都属于财务数据。而财务恰恰是一个相对保密级别较高的部门。财务人员以及财务账目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普通公司的财务信息或者财务账务问题都是“保密”的。一般机构未经允许不可调阅。从这个层面反映出,一旦财务出现违规、违法现象,这种“被挪用”的风险是无法察觉的。所以,一旦风险爆发,往往投资人、监管部门都是后知后觉,保护投资人权益的难度加大,追回投资人损失的时间大大加长。

一、被挪用的属性:风险大,不易察觉

首先, “被挪用”是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平台的现象。具体的说,就是平台没有发布真实借款标的,或者理财产品,或者将投资人投资资金挪用至自己的账户,或转移到其他账户中。说个大白话就是“圈钱”,就是把投资人的钱,往自己腰包里放了。是一种典型“旁氏骗局”。所以,监管部门一再的强调要监管互联网金融的账户,采用银行存管或者银行监管的方式。而被挪用,不仅仅体现在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中,在其他的行业挪用注册资金、挪用工程款等等事件也是频频发生。但是,互联网金融是属于经营“特殊商品”(钱)的中介机构,所以,在“被挪用”的问题上,更要严厉管控,更要慎之又慎。

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整顿过程中,一些平台“圈钱”、“跑路”事件频发。很多投资人在血本无归的同时,也有着这样的问题,为何互联网金融会发生这些事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成为“坑爹金融”?在审查、办理互联网金融的案件中不难发现,“跑路”事件发生的诱因除了“资金链断裂”、“逾期严重”等原因外,还有一个被人们提起又常常提起,但是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被挪用”。今天,我们就互联网金融投资资金“被挪用”的问题来讨论一下,起因、形态、以及如何防范。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