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追求总体最优。理财追求的是总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但是很多投资者往往并不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追求收益,不注重风险控制。
五是适度透支。沈婆婆虽然很注重收支计划,但并不一味限制消费,反而更善于合理预算、利用住房贷款来改善居住环境,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六是理财的真谛。沈婆婆深知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财富自由、为了生活更加舒适,因此对于健康投资一点也不吝啬
七旬太婆“理财经”三是慎入陌生领域。理财切忌盲目地投资,让自己的财富面临很大的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性地让财富在安全稳健的前提下保值增值。而沈婆婆正是由于坚持了“不熟不做”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年龄、对于自己不太了解和把控的证券市场坚决不参与,从而避免了盲目投资股市的风险。
二是合理管理财富。沈婆婆很好地通过零存整取、滚动储蓄法让积攒起来的财富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投资方式来保值、增值。
一是量入而出、量力而行。理财的前提首先要有财可理,也就是说应该在满足了个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将剩余资金日积月累起来形成的一定的财富基础,作为“钱生钱”的理财对象。在这个积累阶段,沈婆婆的这种记账式理财方式可以有效的统筹家庭用度,合理安排资金,有效积累财富。
沈婆婆简单、朴实的理财方式实际上蕴含着投资理财的很多基本原则:
点评人:武汉诺亚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 胡俊
投资理财,七旬太婆“理财经”专家点评
如今,沈婆婆对存款有了新的想法,计划用滚动储蓄法存钱:每月存2000元,存一年定期。存满一年后,每个月总有存款到期,有了急事就取,没有急事就续存,获得更多的储蓄收益。
沈婆婆说,理财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千万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更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2007年,股市最牛的时候,儿子找到沈婆婆,要她把存款取出来炒股,说是一放进去去就能翻番,沈婆婆不为所动。2008年以来,儿子在股市的钱争剧缩水,沈婆婆的存款数额却有增无减。儿子手头紧的时候,她还能伸出手去帮儿子一把。
银行是沈婆婆的储蓄罐,她常跑银行。零存整取是她最喜欢的存款方式,零钱存进去,等到用的时候把整钱取出来。因此,沈婆婆对银行的感情很深。
七旬太婆“理财经”在街坊邻里眼里,收入不高的沈婆婆就是一个魔术师,需要的时候,她总能变出钱来。沈婆婆笑道,“哪里来的魔术师!家有流水账,穷家也好当。”她还把几十年持家体会总结成4句话——量入为出巧安排,坚持记账不怕烦;勤跑银行好处多,适度借贷渡难关。
公公婆婆生了病,她挤出钱和老伴回山东老家为他们治病;儿子要买房,沈婆婆借来1.5万元给他,过两年又帮他还上;孙子上学,沈婆婆已为他攒好教育金……
“家有流水账 穷家也好当”
“记账不是为了不花钱,而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最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沈婆婆说。
2004年7月,她和老伴住进了丽水花园,圆了老两口多年的梦想。她说,住自己的房子与住别人的房子感觉就是不一样。她认为,她之所以敢买房,是因为长期养成的记账习惯,自己心里有本明白账:每月要花多少,能省多少,都一目了然。别人觉得还不起,她却胸有成竹。如今,沈婆婆已提前5年还清银行的8万元贷款。她觉得当初的压力也是理财动力,而还清所有欠款后,一身有说不出的轻松。
投资理财,七旬太婆“理财经”当她公布买房子计划后,周围不少人都笑她,老两口一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元,还要生活,还得起吗?再说,这么大年纪,还能住几天?有朋友承诺帮她租一套很便宜的房子,建议她不买商品房。不过,沈婆婆却坚持要买:银行嫌她年纪大,不贷款给她,她就以儿子的名义买房;首付款不够,她就找多年的老同事借了5万多元。
对沈婆婆来说,一生中最得意的,是她用明天的钱圆了今天的梦。68岁时,她和老伴搬进了贷款买的商品房。68岁按揭买房,对一般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不过,除了吃得讲究外,沈婆婆的节俭无处不在:老伴吃完了药,把药瓶随手扔掉,她就捡起来,把巴掌大的说明书一张张铺平叠起来,攒得多了就当废品卖;衣服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洗完菜,水都不急着倒掉,留着冲马桶;出了房间,随手就关灯……
上世纪80年代,同事搞到一张“荷花牌”洗衣机票,问她要不要。老伴认为花400多元买一个洗衣机太贵。她却觉得值,有了洗衣机,大冬天洗衣服就不会犯关节炎了。因此,沈太婆找亲戚借了部分钱,买回了洗衣机。
七旬太婆“理财经”初见沈婆婆,觉得她不像72岁的老人。虽然一头银发,但精神头很足,说话嗓门大,常常伴着爽朗笑声。健康投资是沈婆婆最看重的,尤其是吃。几十年来,一天三顿饭,她都是自己做,从来不马虎,搭配也很均衡,有干有稀,有荤有素。“我最不赞成从牙缝里省钱,健康投资才是最大的节俭。”她说。我们在2008年的账本上看到,从99元的豆浆机,到2000多元的制氧机,她家一应俱全。
“健康投资是最大的节俭”
开始记账时,她只列出了粮煤水电、肉鱼蛋菜、水果和穿用等项。后来,买了彩票中了小奖,打麻将输赢都入了账。再后来,什么时候打针吃药,也都反映在账本上。小小的账本,成了她家的生活记事簿。她攒起来的账本有10多个,不少本子封面布满了虫眼,破烂不堪,里面的内容却清清楚楚,一天不少。即使在老伴住院的日子里,她也会带上纸片,把每天的开销记下来,回家后誊写到账本。“记账的诀窍是坚持,到后来就成为生活习惯,一天不记,你还会觉得不舒服呢!”沈婆婆笑道。
1976年,沈婆婆的月工资为63元。每到月底,总有个疑问在她心头盘旋:这个月怎么又所剩无几,钱都花哪里去了?不过,连她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她盘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想把花销整明白,就必须记账。当年,她就买来笔记本,一笔笔记下来。“85年10月1日:糖0.32元;蔬菜0.65元;东湖门票0.32元;皮鞋17.1元;裤子12.4元……”这是20多年前沈婆婆一天的生活开销。
做一个明白的当家人,必须知道自己把钱花在哪,哪些地方能省钱,哪些地方要花销?一见面,沈婆婆就谈起了她的理财经。
投资理财,七旬太婆“理财经”“记账是为了做明白的当家人”
本报日前举行的“百元周”体验活动引起市民关注,一位叫沈梦华的老人打来电话称自己记了32年账,并通过记账把生活安排得停当,日子过得很安逸。近日,我们在汉阳丽水花园小区见到了这位古稀老人。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