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熟人关系并非借贷的“安全屏障”,风险依然存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同样适用于熟人借贷关系。在熟人借贷关系中维系这种机制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业务规范。作为主打“熟人借贷”的平台,要在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引下,牢固树立规则意识、风险意识,积极顺应大数据发展形势,一方面努力设计出简便、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帮助出借人事先合理把控风险,做出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以有序开放、互利共赢的心态加强与相关网贷平台、征信机构的合作,在不违法不违规的前提下,实现客户信用信息的共享,以此确保熟人借贷在起步之后,走得快更能走得远。
虽说中国是“熟人文化”,熟人之间讲求信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但问题是,熟人借贷关系中的“熟人”,并非是直接的熟人,许多人不过是“熟人的熟人”,其实无异于陌生人。如此熟人关系,大家能否信守承诺,还得看失信成本的高低。
再来说说此类网贷平台的信息开放程度。借贷宝等平台利用熟人圈的声誉机制和信息收集便利,实现对恶意欠债者的天然约束与高效催收。关于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状况,它在发布上是“向内”的,主要面向熟人圈。其实,不只是借贷宝等熟人借贷平台,近日在互金放大镜沙龙上,业内专家就表示,网贷平台通常不愿意将借款端的信息开放,能公布的就是借款端黑名单,尤其像用户画像,平台绝对不会披露。如此有限的信息开放程度,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信用威慑力,到底能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多大促进作用,可想而知。
先来看看出借人的风险评估能力。金融借贷势必存在着风险,像商业银行、民间借贷机构等通常建立了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能够在量化基础上科学予以评估。但熟人借贷中的出借人大多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只能凭印象简单评判借款人风险。这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不可靠。一旦风险评判失误,不仅出借人利益遭损,而且影响了熟人之间的关系,使“负能量”在朋友圈传递,得不偿失。
熟人借贷两大“软肋”需正视与现有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相比,借贷宝等熟人借贷平台全程不接触用户资金,不形成资金池,较大程度避免了平台卷款跑路的发生。然而,在看到其优势的同时,也不得不指出,其存在两大软肋,一是出借人的风险评估能力,二是平台的信息开放程度。
无论是借贷宝还是熟信,均是试图通过网络的熟人关系实现直接、小额金融信贷交易。当用户需要借款时,不需要任何审核审批,自由定义金额、利率、借款理由等,而出借人则可根据借款人的身份评估借款风险,借贷过程简单快捷。
随着借贷宝、支付宝、熟信等熟人借贷模式逐渐暂露头角,大家的关注度也是与日俱增。尤其借贷宝近期推出的“拉好友返现”活动,更是将这一模式推向热议高潮。一方面,熟人借贷能有效避免跑路问题,但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却有两大软肋让人不容忽视。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