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目前市场很多所谓的大平台,业务其实并不稳定,所谓实力也不过在营销品牌端多砸了点钱的虚假繁荣。未来,P2P行业的资金受损比例从5%飙升到30%也并非不可能。所以,作为投资人在投P2P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
“自上世纪20年代末大萧条至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总共出现过三次银行倒闭潮,其中第一次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1930~1933年,美国银行倒闭三分之一多,银行数量由危机前25000家骤减到危机后不足15000家,促成了1934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成立。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由于大量发放住房按揭贷款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1980~1995年,共有2943家机构倒闭。第三次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从2007~2011年8月,共有402家银行倒闭。”
P2P,网叔:两千多家P2P问题平台 资金占比却不到10%其次,金融风险永远要警惕,中国的银行因为国家保护,所以几乎没有破产。但P2P国家可并没有兜底,对于投资人来讲自负盈亏,就要慎重再慎重了。网叔感觉,目前的P2P跟上世纪初的美国银行很像:
首先,行业发展好不一定自己投资的平台好。每个平台都是独立的运营主体,有道德风险,经验风险,行业系统风险。切莫与平台热恋不能自拔。
P2P发展到现在,基本已经是国内每一个大公司的“标配”。恒大万科,甚至很多银行都上线了自己的P2P。国家政策也日渐从2012年的警惕,到2013年的宽容再到现在的整体支持。这个行业总体来讲,越来越规范和好了。但对投资人总体来讲,请依然保持善意的警惕。
对于P2P行业的未来,请保持善意的警惕
另外,投任何平台都坚决不重仓,用分散策略给自己留足后路,理论上不相信任何平台。
网叔:两千多家P2P问题平台 资金占比却不到10%第一步,先评估存量资金和兜底能力,推算一个杠杆比,作为风险评估的起点。第二步,看这个平台的专业(风控)能力,主要从团队和业务模型推理,如果第一步的杠杆比过高,专业就必须特别出众,换句话说,你没钱,但能力必须很强,非常强。第三步,一定要有债权转让,投了之后不容易跑的平台就基本不考虑。
对于P2P投资,网叔的投资总体持保守主义。在还没有建立完整游戏规则的丛林里,对于平台的选择遵循有罪推断,筛选流程也更加苛刻:
对金融,没有敬畏是很容易出事的。不管是做平台还是做投资。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火中取栗,投资投着投着,就开始自负膨胀,目中无人,拉着轻信自己的小伙伴结伙与虎谋皮。跟庞氏骗局比赛谁跑的快,九胜一败,最终归零。在河里淹死的,大部分都是会一点游泳的。怕水有敬畏之心的,一般都活的还好。
投资了一年赚了点小钱,就以为自己是东方不败。
历史年化18%以下,就是耍流氓。
P2P,网叔:两千多家P2P问题平台 资金占比却不到10%50%以下的历史年化利率坚决不投。
还记得那些神奇的言论:
细想,网叔从2011年开始进入这个圈子,回望5年有余,曾经那些飞扬跋扈的所谓网贷名人大部分都已经在踩雷中“灰飞烟灭”。
很多人亏了。10%乘上几百万投资人,也是蛮大的数字。统计学常常忽略个体和家庭的悲剧。当然,具体要细说哪些人亏了,其实也无非两种类型,一种是轻信从众,人云亦云,没有任何投资知识的“老实人”;还有一种,就是有点投资经验的半吊子,胆大妄为,还到处充当带头大哥的所谓“网贷名人”。
有好事者问网叔,既然你说大部分人都赚钱,那谁亏了?
网叔:两千多家P2P问题平台 资金占比却不到10%切莫胆大妄为,那些装砖家的网贷名人都“死了”
能超越情绪的恐惧看清世界的真相,唯有的理性光辉。一个投资人,无法战胜情绪,沉下心把投资作为一生的修行,其所谓的投资,其实跟在澳门赌博没啥两样。唯一区别的是,澳门赌场用一个晚上证明你的“运气差”,而投资可能是用几年时间倾家荡产的代价让你明白什么叫“无知者无畏”,什么叫真正的“运气差”。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止2015年底,有多年行业数据统计积累的网贷之家给出P2P踩雷资金占比是5%左右。如果再保守一点,实际也不会到10%。这个比例,以12%的历史年化收益算,在投资市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肥肉。当然,这里要抛开神奇的中国房市。目前国内,炒股亏本的人群至少在80%以上,创业亏本的人更是在90%以上,至于那些现货白银什么的,更是纯粹博傻。
P2P在圈外,已经声名狼藉,回归理性估计还需要一定时日(对真正理性的投资人其实是好事)。一方面受到以e租宝为代表的线下理财和庞氏骗局的拖累。另一方面,P2P的发展也的确伴随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惨剧。截止2016年9月27日,已经有2496家平台出事。每一个平台的倒闭,都是一场闹剧,各种谎言,以及许许多多受害人无助的维权故事。于是,某些无知的媒体人和外部“砖家”自然凭感觉认为P2P已经无药可救,变成骗子的游戏。
整个世界都在用情绪思考,但总有人赚钱了
P2P,网叔:两千多家P2P问题平台 资金占比却不到10%投资,抓不住本质,无意义赌博!
其实这些年来,网叔一直在告诉投资人,不要用标签化的符号去做投资,特别那些跟实际安全相差甚远的标签更需要警惕。比如最近热炒的ICP备案和EDI证,在网叔看来,顶个卵用。但媒体的渲染和夸张,真在引导一大群小绵羊走向新的狼窝。
这两天懒财主和国诚金融的问题,刷爆了P2P圈。“用户体验好,提现速度快”作为好平台的迷信破产了,“银行存管”的迷信也破产了。于是很多投资人又开始“绝望”地问网叔:我们还能信什么?
近期,P2P网贷行业风险频发,甚至不断有平台出现问题,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出事的有两千多家平台,资金占比却不到10%。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