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地方政府埋单,还是银行埋单,只要没有高效的信用甄别系统,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信用机制是重中之重,温州设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企业信保基金,同时将民间投融资纳入统一的民间借贷平台,这将有助于使中介信息公开透明。
银行业的溃烂背后是当地信用环境的失效,是众多企业主为保护私有财富对诚信的出卖。近期温州工业指标持续走好,房价触底反弹,但金融风险还未过去。
叶檀:温州金融风险启示 地方亟待建立信用甄别系统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民间信用一败涂地。温州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金融风暴最严重的年份,温州居民个人存款数量不降反升。有监管部门官员和司法系统庭长直指,温州企业逃废债从刚开始的个别偶然、迫不得已,到后来普遍自觉自愿,甚至出现频繁聚首、小范围公开探讨如何逃废债。比如将企业应收账款转到其他可信赖的个人名下,或者对外宣告严重资不抵债,让亲友用低价购买成为新企业主,资产转移到海外后再合法回流等。
银行成为最终的埋单者,原因是倒逼机制—如果银行不继续输血,情况将不可收拾。质押贷款中的质押品将一文不值,互保将使温州基于亲友担保关系的贷款链火烧连营。
最终,金融机构还是扛起大鼎。2011和2012年危机最严重的阶段,银行业继续输血使温州地区贷款增量保持在1500亿元的规模,温州市政府组建了15亿的应急转贷基金。贡献流动性最多的银行业成为企业呆账的承担者。另外,温州有1800多家各式各样的小型放贷机构,和高负债运行但躲过危机的企业一道,成为金融系统血管壁上最微小但最薄弱的节点,随时可能溃破并演绎新一轮危情。
银行试图降低风险,银行分支机构想尽方法收回贷款,甚至向企业表示一旦有了过桥资金就发放第二笔贷款。笔者还记得当时制造企业的愤怒,企业主向民间借高利贷支付过桥资金,却发现银行再不放贷,企业立马陷入断粮窘境。企业与金融机构欺骗与反欺骗、游击与反游击风行一时。
但金融机构却由此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而这并非金融机构所愿。政府与银行受到道德谴责。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2008年市场融资环境宽松,银行追着企业贷款,导致企业大范围扩展业务;到了2009年后,突然收紧银根,很多企业的投资步伐刹不住车,政府有责任在当前扶持中小企业。
P2P,叶檀:温州金融风险启示 地方亟待建立信用甄别系统温州金融风暴初起之时,地方政府没有选择以地方担保进行再贷款,而是由地方政府介入防止抽贷,以避免企业如多米诺骨牌般倒塌。地方政府的选择是理性的,他们不愿意冒着经济失速下滑的风险,为民间企业背债,承担兜底之责。
问题在于,地方政府没能有效地甄别出诚信企业与非诚信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地方信用档案,此时如果一味要求金融机构输血,可能为市场埋下难以消除的隐患。
地方政府是地方企业的守护者,为此希望银行不要抽贷,继续对当地经济输血,这个定位不能说错误。
6月16日,《香港商报》刊发关于温州金融的深度报道。报道认为,经过一轮市场下挫后,有意规避风险的银行业依然深陷泥潭。2011年,温州流动性迅速消失,已错过救助最佳时机,去杠杆变成现实,到目前为止超过万家企业大面积洗牌,银行业基本确认的损失总额高达1600亿元。
温州金融机构近年的遭遇,显示中国一旦出现局部金融风险,情况将如何演变。
叶檀:温州金融风险启示 地方亟待建立信用甄别系统叶檀:温州金融风险启示 地方亟待建立信用甄别系统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