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2P中国化历程
首先来看一下非中国特色的P2P业务,即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业务。P2P作为一个中介,类似淘宝、58同城,提供一个信息平台来撮合贷款人和借款人,贷款人和借款人自行对对方进行评判,并完成借贷,P2P平台从成交的借贷业务中收取手续费,类似信息介绍费。如下图:
1. P2P(信息中介)模式:
中国最早的P2P平台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中国骗子这么多,社会信用体制这么不健全,贷款人者根本无从客观评价借款人的资信,而且中国老赖也这么多,贷款人同样也无法承担借款人逾期、坏帐的追讨、处置的成本。这样的方式导致P2P对于中国普通群众来说根本没什么吸引力,除了个把胆子大的,几乎没什么投资者感兴趣。
那么有什么解决方法吗?有的,P2P平台公司找了一条出路,他们开始自己去寻找他认为合格的优质的借款人,或者对来到他们平台上的借款人,他来自行进行审核评价,出现问题负责追偿、处置。因为有了P2P平台公司参与调查和帮忙处置逾期,贷款人心里有点底了,但还有疑虑——贷款人不敢确定P2P平台的调查做到了尽职尽责,也不相信P2P平台在借款人出问题之后能够像追自己的钱一样帮贷款人去追偿。
好了,双方都意识到,既然P2P平台承担了调查的工作,那么贷款人势必也会要求他承担兜底的责任(这里的担保方不会是平台本身,只会是与平台关联的担保公司,但平台先行偿付再去找这些担保公司成了一个共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刚性兑付,P2P业务在中国第一次开始具有“中国特色”了。如下图:
2. P2P(信息中介+信用中介)模式:
但到目前为止P2P平台的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是小额业务的个人参与者,本质上仍然是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业务,只不过中间P2P平台多担负了一点任务,还有多承担一点风险。这个时候P2P平台也开始觉悟了,既然自己承担担保责任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不去开发一些更具实力的企业借款客户?
从这起P2P业务在中国具有了第二次的中国特色,出现了诸如P2C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对公司的借贷业务,P2P开始变为“个人向企业贷款,企业向个人借款”的方式——这么广阔的市场,传统金融中介们(例如传统线下的XX担保公司、XX咨询公司、XX小微金融中心、没有足够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等)马不停蹄忙起来啦,纷纷帮忙向P2P平台推荐线下企业客户。这里我用借款企业代替了原来的借款人,因为借款的范围拓展到各行各业的实体企业,如下图:
3. P2C(个人与企业借贷)模式:
这个阶段后,传统类金融机构仿佛一早醒来被阳光刺痛了眼睛一样,恍然大悟:自己也是要借款的企业啊,而且还手握这样那样的牌照,手底下的融资客户大把大把的,就是没资金赚利差这块肥肉啊!由此众多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房贷、车贷、融资租赁公司纷纷意识到眼前摆了一条光明大道,一条摆脱上市排队、发债难产、银行嫌贫爱富的直接融资坦途,积极与P2P平台频频接触。P2P平台亦非常欣喜,因为这些类金融企业手握牌照,可比那些中小制造业客户风险低多了。双方一拍即合,不胜欣喜,三杯两盏下肚,自此更多形式的P2C、P2B(个人对非金融企业,其实叫什么无所谓)、A2P(即资产对个人)模式一夜之间向春笋一样冒出来。
P2P的第三次中国特色化开始了——这里我用了投资人来取代了原来的借款者,因为这里原来的贷款人已经有分不清最终借款人的感觉了,投资者更像是在买类金融企业发行的某种理财产品,它跟这些类金融企业仅仅是充当借款人推荐者这样的P2P模式不同。事实确实如此,类金融企业名义上并非向投资人举债,亦不会与投资人签订借款合同,而是转让其债权或资产收益权,签订债权转让或资产收益权转让合同。投资者并不是借贷给类金融企业,而是以某个价格受让类金融企业的债权或资产收益权。如下图:
4. P2B、A2P(个人与类金融企业债权、资产收益权受让)模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举两个这类例如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转让债权或资产收益权的例子,即上图中右侧部分:
随着越来越多的类金融企业加入这个行列,业务类型越来越多,P2P平台也引入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线上线下销售机构、外部股权投资者、业务合作者......线上争流量、线下争客流量,不惜血拼(械斗很少有,烧钱、发传单、陪吃陪喝小儿科)——P2P概念真的是越来越火辣,一时间画面太美不忍直视。P2B模式的高歌猛进:
好了,到目前为止一切还是均属正常范围内的描述,总结一下:P2P在中国经历了三次转变,形成了刚性兑付、个人对企业、个人对类金融企业的几个特色,形成了几个较规范的模式,下面为了更好描述P2P的中国特色,这里就先简单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所提及的几种模式的规范运作的样子吧:
二. P2P“中国特色化”
上面说到的P2B模式里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或者背后还有更多类金融、房地产业务的公司,玩着玩着又有新想法了——既然P2P是一条直接融资的大马路,那为什么要让别人在这条路的出入口上建收费站?!现在不用看银行脸色了,以后不得看平台脸色吗?!
大家都意识到玩互联网最重要的一点:客流即是财富,众多投资者客户的资源可是无价之宝啊,你看看淘宝、京东……于是这些公司某个清晨晨会老板一拍桌板:不就是租台服务器买套软件吗,自己也弄一个!!众多这些传统线下做着小贷、民间高利贷的企业纷纷进入,自建P2P,软件商、服务器托管商发了笔横财,这些类金融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把其传统线下集资放贷业务成功披个P2P外衣转移到线上来的华丽转身,再扛起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大旗,成为社会正义的化身。类金融企业的进入,开启了P2P中国化的更深层次的进化。
这里我试图用一张图来说明原本线下繁杂缭乱的民间借贷是如何搬到线上的(这里面平台自融了吗?没有啊,P2P平台没有碰资金。资金托管了吗?也托管了,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呢。有什么问题吗?肯定有啊,通过代持或其他方式,P2P平台、直接借款人、担保人,甚至最终的借款人,都有可能最终处于同一实际控制人的控制下,如果这个资金托管机构也是体系内的,那就更好玩了吧,彻底的黑匣子啊!)如下图:
1. “黑匣子”(民间借贷线上化)模式:
自此中国的P2P业务,我个人认为,除了一些真正本着长远发展的平台企业,真正守规则去做P2P(这类P2P平台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竞争状况堪忧啊,劣币驱逐良币,你不走都要被人挟着走),绝大部分只不过是民间集资的线上化、互联网化,本质是一家——弟弟借钱、哥哥引荐、爸爸担保、妈妈回购,推广如传销——员工买、亲戚朋友买、老师同学买,已经形成一套依靠返利点数发展下线的严密体系,这个东西你说好、我说好,他就是真的好!(“什么?!你觉得有风险?不可能!保本保息!刚性兑付!” 好吧,说完这句话我家里的信箱应该又多了两张宣传单了......) 以往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圈子的民间借贷,现在已经没有空间限制,又一创新举措成功推出,皆大欢喜!
我个人不知为何线下这么多担保公司集体崩盘,这些依托类金融企业的平台的信心从何而来。但面对投资者,P2P平台总是有办法做到让人看起来零风险,他们似乎确实做的不错,从未有逾期,所以平台发的新标也很快被抢光。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当P2P充当信息中介,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按约履行义务时,P2P平台只作为一个撮合机构,即使承担兜底责任,但只要不出现逾期坏账,平台的收入也非常可观,但这是在平台借款人客户质量好、诈骗风险低,客户没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想化前提下的,如下所示规范的P2P运作:
但实际上因为P2P平台的借款人通常是在传统金融领域里借不到款的劣质客户,“客户质量好、诈骗风险低......”等这些条件几乎不能满足,严重点简直是天方夜谭。(15%—30%的贷款成本能找来什么优质客户?亲朋好友借不到、银行借不到、各种借不到才到你平台来啊!)于是逾期、坏账不可避免,但是平台要发展这部分坏账不能让投资者承担,否则以后靠什么吸引投资者啊?这个时候平台要么直接倒闭关门,要么就在监管不到位、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借新还旧(兜底的钱总不会从从地里长出来的吧,从哪来呢?):
2. “借新还旧”(预备跑路)模式:
上面这种玩法高明吗?其实不然,庞氏骗局不过是外国人玩剩下来的,这个阶段玩得好的,现在迫不得已只能继续玩,玩的不好的,只好把网站一关、留下一封致歉信、失联、跑路,没有资格继续玩下去了。我们强调监管的重要性,不是要用监管来阻碍创新,而是用监管来控制像上面的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中国人玩这个不止于此,正好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赋予了P2P平台一个更大的施展空间:通过在P2P平台内循环得来的大量投资人和大量所谓的“优质借款人”,手中握有这么多的客户量,那就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啊,P2P平台的幕后老板们觉得自己傻逼了——辛辛苦苦做什么P2P借贷啊,我要成为马云第二!他们开始不把自己当做一家普通企业去爬楼梯,而要把自己当做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上电梯,多好!流量——风投——IPO,看看京东、各类团购网......多的是只有流量没有利润的上市互联网公司,所以投机者们开始从经营P2P平台转到了资本运作平台。
P2P内部的循环在外部看来是云里雾里的,好坏很难分辨(我们不排除有些平台透明度很高,但有几个敢公开说出自己的逾期率和坏账率?),到底有多少进入自己腰包、有多高坏账率,外界无法得知,但是客户量和流量确实实实在在的,打开电脑一拉一大串。流量数据加之P2P平台天花乱坠的融资PPT,吸引了众多不明就里的股权投资者大把投资,融到资金后再以红包、体验金、返利(屌丝投资者最看重),线下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和营业厅(中国大妈最看重),等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从股权投资者处融来的资金甚至还可以用来垫付在P2P内部循环中玩砸的窟窿,兜了底还不用踩红线,多好!这样的情况又有多少是被外界所知的呢?
无论怎样,P2P平台完成了在P2P平台——股权投资者——投资客户之间不断做蛋糕、分蛋糕的一个大循环,这些股权投资者的钱亦是从其他投资人募集而来,这样的结果就很好玩了,一边有人挖坑一边有人填坑,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然后上市套现。上面说了“借新还旧”,我就把下面这种叫做“融新填旧”好了,第二步完成了,能玩到这一步的P2P平台你不能不佩服了,气泡吹得好大了。如下图:
3. “融新填旧”(上市梦)模式:
三. P2P“中国梦”
为什么这么多平台宁愿大把烧钱也要抢客户?其实自从类金融企业的债权转让和收益权转让业务的加入后,大家的思维已经更开阔了,P2P在行家眼里已经不是一个借贷市场,而是从P2B、A2P模式向一个类资产证券化市场冲击!你看上交所、深交所……(这里的目标可不是淘宝、58同城了),这可能是现在这么多P2P平台梦寐以求要达到的“大到不能倒”的最终目的(你见过国家会让银行倒吗?所以国家也不会轻易让大的P2P平台倒。你见过国家会让股票交易所倒吗?所以国家也不会轻易让大的P2P平台倒)。
但假使我们最后走到了这一步,是不是还会发现这里面的“P2P产品”最终都是——次级债券、次次级债券,如果到了这一步我们仍然做不到没有兜底,那么仍然免不了最终趋于崩溃的结局。如下图:
1. “线上交易所”(类资产证券化)模式:
P2P平台最终追求的做成一个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这个会实现吗?得看监管机构同意不同意,其他传统金融巨头同不同意。关键还不在这一点,现在我们的P2P本身被自己搞砸了,完全是一个黑匣子,急需引入外部监管等机构,由此可开启其类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前进道路。但如果这样,黑匣子打开了,他的自身成本就与传统金融无异了,那还有什么优势呢?费用上去了,猫腻没有了,玩的人就少了。
2. “规范的线上交易所”(类资产证券化)模式:
P2P是一个好东西,经过了中国的特色化改造,越发显示其生命力了。但也是在中国,P2P的现状被玩成了线上民间集资,是不是会觉得可惜?线上民间集资高利贷这样的中国特色化P2P有人敢玩吗?有,还是很多。中国民间资本太多,数十上百万亿银行存款,收益情况如何(1%—5%),P2P收益情况如何(10%—20%),一对比就知道了。有天量的寻找出口的民间资本,自然也就有了中国特色P2P存在的理由。
P2P平台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梦想会实现吗?美好的前景先不提,P2P将中国长久以来的地下金融、民间借贷、次级债券纷纷搬到了线上,影响程度几何,仅仅这个目前就不得而知。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的放开,金融领域更加开放,那时还有类似这样的大平台的必要吗?中国的投资者经历过风险,但是吸取的教训远不及收益率节节攀升的吸引力,反正大家都觉得最后政府不会不管我的,大不了到时候去政府门口“散步”呗——这或许才是中国最大的特色。P2P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市场。随着越来越偏离P2P的本意,互联网基因越来越少,中国本土灰色金融的基因越来越多,我想这还是不是我们说的P2P?如果是单纯的P2P,是不是没有什么可中国特色化的?
“创”视角: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对P2P来说仍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届时监管政策正式提出,宏观经济“新常态”为P2P带来发展机遇,在投资环境上,P2P将与股市、银行形成竞争与互补的局面,而网贷行业整体也将趋于理性。在充满机遇的2015年,通过自律和规范化的举措,监管机构也将助力行业整风,引导行业驶进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此之前,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当前中国P2P的模式特点,为即将到来的行业变革做好铺垫。正文: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