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那么多,理财的意义其实就是让资金博得高于社会财富的平均增长率,不能老想着一夜暴富。这样心态平和了,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着手进行家庭理财。
可以说,这群具备基本的金融理财知识,又乐于学习的中青年层是理财的主流,也是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想要发掘的潜在客户。比如,有客户投资观念比较积极、勇于承担较高风险,我们就会把他的资金更多放在股票、权证等收益较高风险业很大的产品中,当然也有一个度,不能全部投进去;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客户,则推荐货币、短债基金,报本之余,也力图博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
而现在的年轻人乐于进行知识性的理财,双休日去看看理财博览会,工作闲暇时上网查查产品咨询,搞清楚什么叫做“基金定投”,衡量股票基金的风险,学会操作股票分析软件,最后还要找时机落袋为安,让财富在进行了一大圈漫游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口袋。
准确理解理财的涵义那些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小青年开始根据“二八法则”、“大数原理”投资基金让财富增值、买保险防范风险。一夜暴富少了,但通过循序渐进地理财慢慢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在过去,有些人就把理财等同于投机,股市热的时候,就把所有资金砸向股市,外汇、黄金热的时候,又把钱全部投向炒外汇,以为这就是理财。
我们继续来看国民理财概念的转变:2000年4月底,国家叫停了新股申购。2002年初,各种基金、保险产品开始进入银行销售。以新股申购为主的“理财”热潮逐渐平淡。在这段平淡期内,银行陆续推出了一些新的投资产品,如外汇交易、国债回购、基金、保险等,“理财”的产品、渠道逐渐丰富起来,“理财”的内涵进一步得以充实。
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居民以前专门买国债,每当国债开卖的时候,他们凌晨就会排队等候,而对别的金融产品往往“不屑一顾”。但毕竟过了那段新股认购财富剧增的时代,这些狂热的债券客户的热情开始逐渐冷却。而上月央行一叫加息,那些持有期长的债券更是遭到了投资人的冷落。
直到很多年以后或者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帐户有了几十万元,那么应该如何理财呢?在90年代前,几乎没有什么大众化的投资渠道,居民有钱就放在银行,存款取款。90年代中期之后,由中国银行首先发起的集合申购新股让市民初尝钱生钱的甜头。
看到这么一个问题也许读者会感到诧异,手中有钱花掉或者存银行,或者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总之,似乎不应该有人会为手中的钱而发愁。其实不然,当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他所有的努力可能都是为了挣钱,因为有了钱可以满足包括吃饭、房租、交通通讯甚至水电煤的基本生活支出。没有钱的时候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有钱之后该怎么办。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