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孵化载体,科学技术,科技奖励,科技计划,科技金融。
总师办
办公室
人事处
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发展计划处
条件财务处
基础研究处
科技人才开发与对外合作处(河南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办公室)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农村科技处
科技成果处(河南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社会发展科技处
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机关党委
纪检组、监察专员办公室
全省科技发展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又要突出战略重点,一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二是突破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四是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六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培养、吸引和用好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科技体制基础;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科技条件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科技人才基础。
专栏1:“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1.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0年达到1.5%;
2.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总体目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工业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力争在主要领域缩小差距,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
发展目标: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实现关键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及土壤、水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基本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实验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5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10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0个,其中*企业技术中心25个。
5.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快科技队伍建设。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提高科技人才质量,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到65%左右。
6.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推动原始性创新,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到2010年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加快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
7.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
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例保持在70%左右,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
8.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全省总体科技水平到2010年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是主管全省科技工作的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提出全省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规草案,推进科教兴豫战略的实施;研究全省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全省科技发展的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组织编制全省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研究提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的政策、措施和总体规划,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四)研究制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负责归口统一管理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技专项经费和科技发展基金等有关费用的预、决算。
(五)研究制定应用基础研究、加速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负责全省重大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工程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科技创新工程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的开与推广工作;指导、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和省级高新技术重点新产品工作;负责全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科技开发计划指南的制定并组织、指导实施;管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出口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
(七)编制和组织全省科研基础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建设的规划和计划。
(八)研究全省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组织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
(九)协调、指导我省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组织制订全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受省政府委托,负责全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培训等出国审批工作。
(十)归口管理全省软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科技保密和技术出口的审查、科技档案、科技新闻发布、技术市场等工作;制定全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协调全省的科普工作;促进科技咨询、评估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研究制定推动全省非国有科技实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负责非国有科技实业的科技立项等管理工作;负责科技信息、科技统计和科技期刊的管理工作;审核科研机构的组建和调整。
(十二)管理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工作。
(十三)指导、协调省直各部门、各市地的科技管理工作;承担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
(十四)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对科技发展要发挥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强化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特别要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加强科技工作的目标制定和绩效考核。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
(二)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都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6年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市、县财政科技投入也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实现增长。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明显提高。
(三)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加快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加强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科技立法。营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环境,加快制定有利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加大吸纳国外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园区发展、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推动市(县)科技工作联动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以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推动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引导广大发明人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育一批能够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全面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投融资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不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围绕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大力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内外科技人才,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省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快国际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六)强化市、县科技工作,推动全省科技工作联动
加强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撑,健全市、县科技管理体系,把市、县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市、县科技力量,调动和发挥市、县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新农村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加强市、县科技工作目标考核,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和科教兴市(县)等活动。在营造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和科学技术普及等项工作中实现联动,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市、县科技工作步伐,大力推动科技富民强县,全面提高全省经济和科技竞争力。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制度基础,发挥政府科技宏观协调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深化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并健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重点实验室的新型机制和促进人才、技术、经济良性循环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机制。探索外资在豫建立研究机构的支持机制。健全有利于加快创新和鼓励人才成长的科技奖励机制。
(八)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加强规划与计划的衔接,加强对部门、行业和区域科技计划的协调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制和技术预测制度,进一步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为科技规划的滚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完善技术预测方法,保证技术预测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建立规范的评估监督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独立与规范的评估和监督机构,制定和完善适应各类科技活动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规范评估和监督程序,完善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评估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建立科技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的重要时期,为此要全面贯彻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实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基础。
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在“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用开发研究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关于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河南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出台,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1年的2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2.4亿元。
以实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为主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全省28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有8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郑麦9023优质专用小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实现了我省优质专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通过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左右。
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实施一批结构调整项目,实现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升级,促进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并大大提升了我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医药卫生领域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十五”期间,获得三类以上新药证书37个,其中化药一类新药证书6个,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452个。目前已建成5个*、7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我省一些类型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和示范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大力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截止2005年底进区企业达3721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00家。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56亿元,工业总产值860亿元,工业增加值277亿元,利税总额148亿元。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部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濮阳生化产业基地、郑州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4个*产业基地(园)和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省级产业园。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目前全省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个,其中*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3个,其中*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在高校、企业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1个。
“十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78.3%、53.3%,其中2005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12位、授权量居全国第11位。
全省共取得科研成果4843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69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技术贸易更加活跃,全省共有技术贸易机构6000余家,共签订技术合同1600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00.8亿元,其中2005年签订技术合同377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6.4亿元。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得到支持和加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内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国内外及海外归来学者的创新活动。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6.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44万人,居全国第10位。
民营科技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1836家,技工贸总收入2280.5亿元,实现利税300.7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研发投入35.3亿元,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295家。已认定建设5个省民营科技园,在我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七位。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
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建设科普示范点,以及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2005年我省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成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并要求我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我们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同时,我省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薄弱,优秀科技人才匮乏,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河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省“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贯彻全省科技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科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突破制约我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要立足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尽快形成开放竞争环境,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弘扬创新文化,引导全民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创新的价值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强化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突出战略重点。针对发展目标、围绕战略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环境,优化机制,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大力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统筹发展布局。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项目、基地、人才有机结合,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赵琛——党组书记、厅长
主持全面工作。
简历:
1951年9月生,河南济源人。汉族。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高级工程师。198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 历任河南建筑材料研究所干部。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副院长。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中共平顶山市委副书记,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2006年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
孟少辉——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分管人事处、发展计划处、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简历:
1952年1月生,河南宜阳人。汉族。大学普通班学历。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河南省宜阳县上观乡学校、洛阳地区五七干校教师。河南省洛阳地区检察分院书记员、助检员、副检察长。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书记、检察长。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开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2003年8月至2006年2月任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2006年2月至今任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贾跃——副厅长
分管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转化与管理处。
简历:
1958年6月生,河南淅川人。汉族。大学学历,学士。1975年5月参加工作。 历任: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干部。河南省统计局工交处干部、副主任科员、处长助理、副处长、副总统计师、工业交通统计处处长。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任河南省统计局副局长。2000年7月至今任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九届省政协常委。
李孟顺——党组成员、副厅长
分管办公室、条件财务处。
简历:
1955年10月生,河北魏县人。汉族。大学学历。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2月参加工作。历任武汉军区警卫营战士、副班长。河南省焦作市化工总厂、市化工局办公室干事。中共焦作市委办公室秘书科干事。中共焦作市委政研室城市工作科副科长、公交调研科科长。中共焦作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河南省修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孟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县委书记。中共孟州市委书记。1996年11月至1996年12月任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孟州市委书记。1997年1月至2001年3月任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1年3月至2002年11月任中共安阳市委常委、秘书长。2002年10月至2002年12月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2002年1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黄布毅——党组成员、副厅长
分管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简历:
1959年1月生,广东普宁人。汉族。大学学历,博士学位,教授。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 历任西安仪表厂成套设计科助理工程师。郑州轻工业学院控制工程系教师、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2000年5月至2002年10月任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2002年10月至2002年12月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2002年1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马世民——党组成员、副厅长
分管科技人才开发与国际合作处、社会发展科技处。
简历:
955年10月生,河南新乡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7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民办教师。总参*通信工程团战士、学员、连职教员。总参宣化通信学校教师。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处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省科学技术厅发展计划处处长。2005年11月至2005年12月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2005年1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刘长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分管机关党委、监察室。
简历:1947年10月生,河南博爱人。汉族。大专学历。197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河南省博爱县磨头公社小学、初中教师、校长。河南省新乡地区教育局干部。河南省教委人事处干部、学生处副处长。河南省教委(河南省高校工委)学生处处长、人事处处长。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校工委)人事处处长。2002年1月至今任河南省纪委驻省科学技术厅纪检组长、厅党组成员。
郭民生——党组成员、知识产权局局长
主管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全面工作。
简历:
1955年4月生,河南孟津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郑州工学院教师。河南省科委工业处科员、副主任科员。河南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科委工业处副处长。河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书记、副主任。河南省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兼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高新处处长。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2002年7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省知识产权局局长。
彭亚方——副巡视员
协助孟少辉同志工作。
简历:
1959年8月生,湖南株洲人。汉族。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河南省周口地区外贸局干部、科长。河南省周口地区科委科长、纪检组长、副主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市场处副处长、委直党委副书记。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人事处处长。2005年11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巡视员。
姜慧忠——副巡视员
协助李孟顺同志工作。
简历:1963年8月生,河南永城人。汉族。在职研究生学历。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河南省科技干部局干部。共青团河南省科委直属机关委员会副书记、书记。河南省科委直属机关党委助理调研员。河南省科委工业科技处副处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展计划处副处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正处)。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主任、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兼厅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主任兼厅机关服务中心书记。2007年6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巡视员。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在凝炼科技发展战略重点中,围绕“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竞争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加大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三个方面,动员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现代农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优化研发支撑体系和资源服务系统,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相对优势领域或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一)突出战略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为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我省优势,筛选出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力争近期取得突破,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其目的一是突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兴先导产业;二是突出对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性工作。重大科技专项是通过全社会科技资源集成,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并加快实现产业化。
围绕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结合《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充分论证、分步实施、动态调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点研究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建立、充实我省优势作物品系基因资源库;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专用、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支持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双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支持蔬菜、花卉、经济林新品种选育,特别是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引进。到2010年,选育150个左右符合市场要求,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适宜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农作物新品种(系)。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主要研究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果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十一五”期间研究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关键技术,使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超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重点研究超高压输变电和直流输变电工程中保护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阀、开关设备等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及控制保护系统、超高压输变电控制保护系统及开关设备。到2010年,在光学互感器、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实现在我国超高压直流输变电控制、保护和开关装备上的完全国产化;河南省的超高压及直流输变电控制、保护和开关装备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高档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技术、超高压输变电技术及装备研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用装备设计技术研究开发。“十一五”期间,通过攻关基本实现数控机床、工作母机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在高速磨用电主轴及数控机床制造技术、高精度特高压光学电流互感器实用化关键技术、新型高压开关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重点研究铝合金生产工艺技术与加工装备研究、镁合金研究开发、铜合金及制品关键技术。到“十一五”末,研制出的新型铝镁硅基合金汽车车身板材的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汽车车身板材的性能指标,实现快速近终成型镁合金板材、大型镁合金铸件的高效能低成本生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铝基合金和高强、高韧镁合金及相关的生产技术,完成年产10万吨无铅易切削铜合金管棒生产,实现高性能耐蚀铜合金和特种铜合金管件规模化生产。
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主要开展电子玻璃及液晶显示器件关键技术研究、高档超硬材料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效优质耐火材料的开发应用研究。“十一五”期间建立国内较大的电子玻璃及液晶显示器件的生产基地和特种玻璃生产基地。加快提高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规模,高档产品基本齐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人造金刚石单次合成量提高2倍以上,高品级金刚石产出率提高1倍以上。开发以矾土合成氮化物为原料的优质高效耐火材料制品。
硅材料及光伏技术。重点研究多晶硅工业化生产技术及装备、晶硅及硅薄膜太阳能电池。24、36对棒多晶硅还原炉投入工业化使用,建好国内产能较大、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年产三千吨的多晶硅工业化生产线。围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形成一个包含单晶硅、切片、封装等企业的产业链。实现硅薄膜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汽车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高档客车及其开发平台、车辆动态性能测试系统、重型专用车等高效运输装备,混合动力、替代燃料、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汽车动态参数监视系统、制动系统,汽车自动变速器、水泵、减振器等。开发系列达到国际标准、符合我国实情的高档新型客车,在重型专用车设计及制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速新型专用车研发,建立完善的汽车动态性能测试试验系统;在CAN总线技术的客车应用、汽车部件总成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减振器、水泵国内知名汽车配件为基础,拓展双功率流转向操纵系统、自动变速器、动态参数监视系统、制动系统等新型汽车部件等配件体系。
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重点开展生物诊断药物、新型疫苗和新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展中医药的诊疗评价技术标准和治疗肿瘤、艾滋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新型中药的研发,加强中药资源的利用保护和中药材的规范种植。开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药物、手性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禽流感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禽流感等新型疫苗、快速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和禽流感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制出新型高效疫苗,为禽流感等综合防治提供良好的疫苗。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为综合防控提供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诊断和检测方法。将特异、敏感的检测诊断方法和新型、高效、安全的疫苗应用于临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筛选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中药在禽流感等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在饲养模式、流通环节中合理有效的防治技术。
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开展电解铝节能技术研究及推广、燃料电池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研究。“十一五”末,研制出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质致密成型成套设备,提高生物质原料密度。建立大型沼气工业化生产应用示范基地,提高产气稳定性。分离、纯化出产氢速率高的混合菌种,完成可连续产生氢气的装置设备的试制。
(二)发挥调控作用,推动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重大科技工程是通过政府组织推动和科技资源整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批启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等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力度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且具有广泛市场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难题。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扶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科技型产业;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技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对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科技开发。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推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为根本目标。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结合攻克企业核心技术,支持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多种形式的结合,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创新机制。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引导和示范,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主导型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和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布人才资源状况,预测技术需求和人才供求信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结合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聚集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研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导,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人才梯队,支持、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加快筛选凝炼科技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大,幅射影响面广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转化和产业化。依托具备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和专业化服务平台。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统筹规划、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形成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网络。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以增强我省企业和区域知识产权创造、占有、管理、运营和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产出、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等为手段,以形成知识产权制度优势、资源优势、运营优势、保护优势、文化优势为目标。促进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推动创新型河南的建设步伐。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