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国防科技大学

介绍:

国防科技大学

首页www.nudt.edu.cn

研究生院,新闻公告,邮箱,文理学院。校园动态。

教育网站,湖南高校。高校大学。

领导关怀/国防科技大学

军工主体南迁长沙后,经过七十年代的蓄势,进入改革开放,迎来了教学科研大发展的新春天。一批批学者走出去,一位位外国专家请进来,国防科大不再是自我封闭的神秘大学,哈军工的雄风重振,哈军工的威名重扬,中央领导同志也纷至沓来。

南迁长沙后,*位来学校的中央领导应该属1982年11月8日来学校视察的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中科院院长方毅。随后,耿飚、洪学智、余秋里、何长工、王震等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纷纷来到学校视察做指示,特别是总政主任余秋里在学校的长篇讲话,结合形势,深入浅出,充分肯定,殷切期望,在科大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提到国防科大要做好为军队培训高级干部任务的准备,这可能是国防科大开办全军高技术培训班的最初渊源。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银河巨型机、机器人、激光陀螺、磁悬浮列车等等重大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发展和涌现,进一步确立了国防科大在*名牌大学中的地位,中央领导同志对科大也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心。特别是1991年3月江泽民主席亲临学校,并看望全体师生,题写“办好国防科大,培养德智军体合格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题词,这之后,更四次亲笔为科大题词以为勉励。最近的一次是为迎接50年校庆而题写的“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

来国防科大视察或为学校题词的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有:陈彬、钱学森、方毅、耿飚、洪学智、余秋里、何长工、王首道、李志民、王震、周文元、宋平、谢光、张爱萍、周光召、刘安元、沈荣骏、杨尚昆、聂力、张序三、吕正操、廖汉生、李铁映、周培源、李鹏、徐向前、宋健、宋任穷、杨成武、刘华清、康克清、刘有光、彭真、郭林祥、邢永宁、江泽民、肖克、朱镕基、温家宝、戴学江、韩怀智、张震、张万年、迟浩田、李岚清、朱光亚、丁衡高、徐才厚、曹刚川、于永波、王克、李继耐、郭桂蓉、陶伯钧等。

历史沿革/国防科技大学

哈军工时期

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批准创办*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6月3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函苏联政府部长会议副主席布尔加宁,请按5个系的规模为军事工程学院派遣专家、顾问。7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1953年1月30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军事工程学院委员会。2月21日,中央军委命令: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中央军委各总部直接领导。学院下设6个部,5个系,22个专科,24个本科生专业。
1953年9月1日,*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期开学典礼。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代表中央军委参加学院成立暨*期开学典礼大会。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贺龙、刘伯承、罗荣桓等中央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
1955年9月1日,中央军委批准,学院学制改为五年。
1958年3月26日,学院举行*期学员毕业典礼。
1959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学院的学制延长为五年半,少数专业延长至六年。取消一年的预科教育。

1960年8月15日,苏联政府毁约,撤走全部在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
1961年3月16日,陈赓院长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5月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6月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
1962年6月学院专业由64个调整为45个,同时修订教学大纲,学制分五年、六年两种。
1965年5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军事工程学院划归国防科委建制领导。9月21日学院党委制定“三段教学,四至五年”的教改方案。专业由45个调整为33个。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改变管理体制的报告》。从1966年1月1日起三所院校改为地方体制,仍归国防科委领导。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学院和长沙工学院时期

1966年4月电子计算机系成立。
12月4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传达中央军委指示:决定学院内迁到三线去办学校。偏重军工到长沙。
12月20日,国防科委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根据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和实行三结合的原则,一批院校要分建。经国防科委和各总部、军兵种协商后决定:学院主体(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航空工程系迁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迁往四川省重庆市北碚,组建重庆工业大学;舰船工程系留哈尔滨,改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风洞实验室,改名风洞研究所。
1970年1月29日,国防科委传达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知:自2月15日起,哈尔滨工程学院归七机部领导。
6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归广州军区领导。
8月中央军委决定,学院由湖南省革委会、省军区和国务院七机部实行双重领导。
10月学院教职工开始分4批内迁长沙。
1973年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重庆工业大学,原哈工大的有关专业迁回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军工二系调归长沙工学院建制。
1975年8月25日,根据国防科委、七机部指示,学院对专业进行调整,设5个系、1个研究所、2个工厂、25个专业,2个研究室。
1977年3月2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专业、体制再次进行调整。院机关设四部一办,下设4个系(不含核武器系)、22个专业,1个研究所、1个工厂。

国防科技大学时期

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发《关于成立*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国发(1978)110号文件〕。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解放军序列,执行兵团级职权。

1978年9月11日,国防科委在长沙召开长沙工学院改建为*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交接会议,会议于15日结束。

1981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学科、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力学、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液体火箭发动机、军用光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电路与系统、应用化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3月23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首次给本科生、研究生授予学士、硕士学位。

1983年12月6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到会讲话祝贺,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杨尚昆、副秘书长张爱萍发来贺信、贺词。

1984年1月16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计算机软件、军用光学2个专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原子与分子物理、机械制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工程、复合材料、飞行力学、导弹设计、爆炸理论及应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9个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9月25日,国务院批准14所大学为重点建设院校。国防科技大学是其中之一。
1985年1月30日,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1985年2月5日,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成立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校本科生专业调整为25个;应用力学系改称航天技术系。经国家科委批准,学校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6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液体火箭发动机、爆炸理论及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系统工程4个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实验力学、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器件与设备、军事技术运筹学6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9年6月30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国防科技大学列入军队院校编制序列,学校的任务由主要为国防工业部门培训人才改为为全军培养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1990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的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辐射技术及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机电控制及自动化5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刘华清等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分别题词、写信表示祝贺。
1993年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我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校友风采/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及其前身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培养了数万名科技精英,数千人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校长、所长和博士生导师。从这里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近300位军级干部(将军),100多位省部级领导。还有的被评为军队、部委、省级科技“十佳”或杰出青年,其中有“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杰出青年邹利鹏,软件奇才求伯君,中科院首批数学领域首席科学家高小山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截止2001年,在哈军工和国防科大正式工作过(不含兼职)或由哈军工和国防科大培养的两院院士目前共有28人(不包含由南京理工大学培养的年轻院士潘德炉和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即哈工程工作了14年的高玉臣。潘德炉是炮兵工程学院炮兵兵器专业64级学员,入学时已从军工迁出;高玉臣1970.12—1994.10在哈船院工作,后调北方交通大学)。

下面是全部30名哈军工校友院士。

其中*科学院院士:9名
1980年
数理学部庄逢甘
技术科学部任新民、梁守槃、慈云桂
1993年
技术科学部周兴铭
地学部文圣常
1995年
化学学部朱起鹤
2001年
技术科学部庄逢辰高玉臣

*工程院院士:21人
1994年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李鸿志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钱七虎
1995年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顾懋祥、杨士莪、王兴治、徐滨士、李明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郭桂蓉
1997年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高伯龙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赵伊君、陈火旺
1999年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钟山、卢锡城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李钊、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王泽山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彭先觉
2001年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宫先仪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王哲荣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郑颖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顾金才
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潘德炉

目前健在并在国防科大工作的院士有五人:周兴铭、郭桂蓉、高伯龙、赵伊君、卢锡城。

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

总体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教学实验室21个,其中基础实验室5个,基础/专业基础实验室1个,专业基础实验室1个,专业基础/专业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4个,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验室2个,共拥有实验设备1.3万余台(套),总价值7000余万元人民币,实验室用房使用面积总计约2.5万余平方米。随着学校园区功能规划的推进实施和“十五”重点建设的完成,目前在三号园区已基本建成配套的基础和公共基础实验条件,但是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教学保障任务仍需依托一号园区实验条件完成。

开放管理

学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开放全部采用了计划管理和业余开放相结合的开放管理模式,实验室设施设备在完成课程实验教学保障任务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学员全面开放,保障学员自主学习需要:
1、常用实验工具箱和常规实验器材配发到学员手中
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和计算机技术实验室将常规的实验箱和实验器材装配成套,学员以队为单位进行借用,做到基本工具和实验器材人手一套,为学员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2、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开放实验环境
电工技术实验室利用军网和学员手中现有的磁卡,建立了全开放的实验设备管理模式,学员可在网上预约实验工位,自主约定实验时间,满足了学员自主学习需求,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将信息点建设到实验工位,建立了基本的实验指导和操作录像,依托实验指导录像采取了全开放的实验模式,便于学员自主学习。
3、开辟自主实验专区,保障自主学习需求
大学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为感兴趣的学员开辟了专门的自主实验区域,学员可自主选题,自行实践,实验室根据需求开放实验设备,满足自主学习需要。
同时,实验室还为学员本科毕业设计、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活动提供了支撑条件,适应了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例如,学校电子技术实验室每年可为500名学员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供培训;控制技术实验室为学员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机器人足球赛提供制作条件和技术支持;物理、语音和计算机技术等实验室为学员参加全国和全军物理竞赛、外语演讲比赛、计算机编程大赛等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十一五”重点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教学实验室投资力度,计划投资1.1亿元集中建设计算中心等16个公共和本科教学实验室,建立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军事特色鲜明、系统先进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实验方法和手段,建成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形成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共和本科实验教学水平。到2010年,本科教学实验条件满足学历教育合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教学需求,教学实验条件整体建设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大学先进水平。
大学物理和技术物理实验室

该实验室是全校公共基础实验课教学实验室,担负着全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和选修课程《技术物理实验》两门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每年直接面向学生开放13000学时以上。现有各类教学仪器数百台件,设备资产总额500余万元。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目前共可开出六个层次50多个学生实验,计划学时数56学时(不含实验基础知识4学时)。目前每年学生2600余人,年教学时数在9720学时左右。
《技术物理实验》课程目前共开出16个学生实验,计划学时数32学时,上学年人数为700余人,今年预计选修学生为1000人左右(按每组8人计算,编为100个教学班),年教学时数在3200学时以上。
现有教员10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人,在读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2人。另有实验室管理人员3名。除了担任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技术物理实验以及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还有的教员同时还担任大学物理、基础物理、单片机应用、数字电路与实验、低频电子技术与实验、电路分析与实验、C语言与上机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近几年获得过“大学物理系列课程(含大学物理实验)” 军队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优秀集体二、三等奖,院教改基金项目评比二等奖两项。3人次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人次所讲授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获校教学质量优秀评价,1人次获理学院教学质量优秀评价,多人次获学校教学优秀三等奖。
除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该实验室还承担各项科研项目,如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校预研项目等等。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约百篇。

学校简介/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的综合性大学。1984年,学校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教育部批准首批成立研究生院,肩负着为全军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国防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全国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获中央专项经费支持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学校座落在古城长沙,占地总面积6200余亩,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全校有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新建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图书馆藏书200多万册,中外期刊4000多种,并建立了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学校计算机网络分别与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和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互联。全军军事训练信息中南中心设在国防科技大学,由学校承建和管理。全校教职员工均可方便地使用网络。

校园环境/国防科技大学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占地总面积6200多亩,共分为四个校区(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四号院),全部位于古城长沙。

一号院又叫本部、主校区,是研究生、博士生和学校科研工作所所在的院区,位于市区,硬件设施先进,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适中,东、北环绕浏阳河,南临烈士公园,西隔湘江眺望岳麓山,校园环境优美;二号院是炮兵学院;三号院是本科学员生活的地方,地处郊区,硬件设施良好;四号院同处郊区,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员大三大四生活学习的地方。

学术研究/国防科技大学

科研机构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4个*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个科研公共服务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陀螺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

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ATR国家重点实验室
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光子/声子晶体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
空间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科研成果

论文发表
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321篇、EI论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8篇,89篇论文被SCI引用177次,国内引用近3000次。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少刚、关鑫璞等于2006年发表于《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mixed conducting/dielectric objects using higher-order MOM》获得“2007年*百篇较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称号;卢锡城于2006年发表于《*科学E辑》上的论文《虚拟计算环境iVCE:概念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学院窦文2004年发表于《软件学报》的论文《构造基于推荐的Peer to Peer环境下的Trust模型》获得“2007年*百篇较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

类别2006数量 2007数量
SCI
 321篇
 191篇
EI
 527篇 707篇
ISTP
 420篇  458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2026篇 2379篇
SCI引用
89篇177次   116篇286次
国内引用
  2412次  4331次
科技成果学校承担着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取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余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48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245项,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天河”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性能路由器、无人驾驶车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7年6月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
1968年12月学院研制的“核动力潜艇水声通讯识别机”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1974年4月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井壁声波测井仪”受到燃化部重视,被选到北京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览。
1975年4月“151—1型计算机图形显示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广交会展览。
1981年2月学校研制的151-3/4计算机双机复合系统、DTY-1型多层印制电路板导通测试仪获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3年12月6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1984年6月28日“银河亿次计算机”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
1986年9月学校科研成果: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侦察引导接收机、汉字字元编码法、高精密车床主轴回转误差运动测量系统,聚碳硅烷、碳化硅纤维、331工程D/V数字视频转换设备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5月学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压力容器断裂研究、二维两相喷管流场及较佳型面计算研究、GTF-181光弹性数字图像分析系统、X-500显示处理系统、雷达自适应抗干扰设备、YH-F1银河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银河超级小型计算机7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9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一号”气象火箭、FY-20发动机燃烧室计算模型,八毫米变极化电路元件与天线、DR-128测速雷达、RMX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行推理机模拟实验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6月学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遥控飞行器系统、VM-60单兵多管布烟火箭系统、含非球面的光学系统多功能设计软件、圆度测量与确定性补偿技术、直度测量与补偿技术、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微孔径激光检测装置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11月学校科研成果,火炮随动系统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小型磁悬浮实验样车系统、KD85-466舰船雷达目标自动/智能识别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电子设备CAD系统、高精度车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统、两足步行机器人、八毫米十字电扫跟踪天线、系统工程教学模拟系统、面向对象的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三号气象探空火箭、连续碳化硅纤维研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虚阴极振荡高功率微波发生器、“软靠模”活塞车削加工技术、X1000-3DS高速三维地形处理实验系统、8912任务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2月25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首台“银河智能工具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93年3月26日新*开国中将、沈阳军区原*政治委员廖汉生来校参观。
1993年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010年,学校研制的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居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
2013年6月,学校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再次排名*。
多个*
**台每秒亿次巨型计算机;
**台每秒10亿次巨型计算机;
**台每秒100亿次巨型计算机;
**台每秒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
**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
**台两足步行机器人;
**台类人型机器人;
**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
**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
*超精加工较高纳米精度。

校园文化/国防科技大学

校训

厚德博学 强军兴国

军事文化节

据*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招生网显示,”兵之道”军事创新实践基地是于2003年5月在学校首长的直接关怀下,由国防科技大学原人文与管理学院军事教育系牵头组建的,现隶属于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军教系,是旨在增强学校军事学术氛围、培养广大学员军事学术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军事学术文化交流的本科生学员军事创新实践基地。

航天科技文化节

从2002年开始,至2012年2月24日,由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主办的航天科技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八届,已形成了航天科技文化节节歌、节徽和吉祥物征集活动、航模设计制作大赛、桥梁结构设计大赛、”碧海听浪”访谈节目、”国家、军人、使命”核心价值观诗文朗诵会、导弹展览馆参观、羽毛球赛、足球联赛和篮球趣味挑战赛等系列活动,并制作纪念书签、纪念章、纪念T恤、宣传册及宣传片。

办学条件/国防科技大学

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有: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军队学位委员会在学校设立了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学科建设

学校按照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文、管、军、经、哲多学科相互渗透,口径宽、适应性强、军队和国防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思路,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总体层次高、紧跟高科技较新发展、适应未来要求的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设有31个本科专业、80个硕士点、40个博士点、11个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军队“2110”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15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和5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可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生。

国防科大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整体水平高、集体攻关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老专家、老教授,又有一批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还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有*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4人,在岗博士生导师200余人,硕士生导师800余人,1000余名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40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9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经常派出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考察、学习和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授、学者有良好的学术交往,还聘有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

教学建设

建校50年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等各类学员共12万余人,其中多数人已经成为我国国防、经济、科技和教育事业的骨干,有的当选为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不少人还在国家机关、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科研单位以及军队院校担任领导职务。

学校按照“面向军队,面向国防、立足前沿、突出重点、加速转化”的科研方针,在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等为代表的300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50多项。科研经费总额和人均科研经费均居全国高校前列。

历届校长/国防科技大学

军事工程学院时期
陈赓 大将 院长兼政治委员 1952.7—1961.3谢有法 中将 政治委员 1958.1—1966.4刘居英 少将 院长 1961.7—1966.4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期
张衍 校长 1978.9—1983.12李东野 政治委员 1978.12—1983.12张良起 少将 校长 1983.12—1990.6
汪浩 少将 政治委员 1983.12—1990.6陈启智 中将 校长 1990.6—1994.2刘中山 中将 政治委员 1990.6—1994.2
1.1952.7—1961.3 陈赓大将院长兼政治委员
2.1958.1—1966.4 谢有法中将政治委员
3.1961.7—1966.4 刘居英少将院长
4.1978.9—1983.12 张衍校长
5.1978.12—1983.12 李东野政治委员
6.1983.12—1990.6 张良起少将校长
7.1983.12—1990.6 汪浩少将政治委员
8.1990.6—1994.2 陈启智中将校长
9.1990.6—1994.2 刘中山中将政治委员
10.1994.2—1996.7 郭桂蓉少将校长
11.1994.2—1999.4 赵吉祥少将政治委员
12.1999.4 - 2008.7 温熙森 (中将 校长)
13.1999.4 - 迟万春 (上将 政治委员)
14.2003.3 -2006  黄献中 (中将 政治委员)
15.2006- 徐一天 (中将 政治委员)张育林 (少将 校长)
现任校长:少将校张育林,男,1958年出生,陕西省千阳县人。1978年由千阳中学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就读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先后在国防科技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4年7月起在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8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历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系主任;国防科大北京研究院院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2008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少将军衔。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