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突发新闻,原创新闻。思想,独家报道。
新闻与思想。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澎湃是植根于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澎湃新闻,澎湃,澎湃新闻网,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
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 发布微博“澎湃新闻今天正式上线
。我们是一个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客户端。*人对时政信息的渴求从未像今天这么迫切,我们正为此而生,并立志成为**时政品牌。以下是澎湃新闻发刊辞,送给每一个在今天依然怀揣理想的人。”
@刘春:最近澎湃新闻很火,主要是几篇原创的时政大稿。但老汉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以原创内容为特色的新闻门户网站澎湃网的成功,因为再多的原创也支撑不起一个新闻门户,而基于PC端的门户本身就在衰落中。澎湃新闻最近的火爆仍然来自公共账号来自移动端的转发传播,澎湃的未来在APP在移动端。
@武大沈阳:【关注@澎湃新闻】网络舆论场有数家比较具有舆情穿透力的大媒体如:人民系、*网事、环球时报、南方媒体和财经财新等,现在看来要新出一股上海力量了。近期澎湃新闻来势凶猛,出现了好几篇高曝光的热点舆情稿。是昙花一现,还是力道永劲,值得关注。紧跟热点、快捷报道、创新表达也许是条路。
@魏武挥:【上报集团“澎湃”上线:请有节奏的烧钱】澎湃不仅让你感觉上东西多,事实上东西也多。说到底,可能还是太有钱了。真正的创业项目,哪里会上手就那么多原创内容供给。有钱烧是好事,但有节奏地烧,才是正确的。
@吴飞微议:“澎湃”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成果。根据上海报业*裘新的构想,该集团未来的新媒体战略将集中于两种模式:*种是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依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第二种是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服务获得用户付费收入。
@王甘霖:虽然@澎湃新闻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还没有更新,但从其网站发布新闻来看,不得不承认,上海报业集团斥资两个亿打造的澎湃新闻网,必将成为**新闻网站。该网站体现了六个字:及时、*、深度,就连财新网、财经网都得逊色几分。
建议意见在扯氮集博主魏武挥撰写的《少即是多》中,他写道:
上报集团的澎湃项目终于上线了,当我热爱时政信息的父母听说这个事后,*时间拿出他们的手机和平板(安卓系统)要我帮他们装上。我折腾了颇有一段时间,因为澎湃网站上居然没有应用下载,还非要我先去装个360或豌豆荚才能下载这个app——不知道澎湃的人怎么想的。
我个人倒是很早就从私人渠道拿到过澎湃的app,装在手机上后给不同的朋友展示过,意见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所有人都是一致的:内容太多了。这是一个定性的表达(拿着我的手机,他们也不会把玩太久),我们需要定量一点。
澎湃的网站上列出了四十七个栏目(或者说标签,tag,但一般人搞不明白栏目和标签的区别,*时间都会认为这是澎湃的栏目设计),标记为"(2014年)6月28日"这个时间(这可是周六)的文章有六十四篇。澎湃的手机端,在不断下拉时,会源源不断地展示出更多的内容,似乎给人一种没有底的感觉——这是对Pinterest的一种模仿,但我个人以为,Pinterest是轻阅读,澎湃不是一个轻阅读产品。
换而言之,澎湃不仅让你感觉上东西多,事实上东西也多。六十多篇文章,每篇如果两千字,那就是十几万字的节奏,可不就是一天生产一本书!——还是大周末的周六。
创造了术语"信息检索"与"描绘符"的穆尔斯在1959年提出过一个穆尔斯定律:当拥有信息比不拥有信息会给用户造成更大的痛苦和麻烦时,用户会倾向于不使用信息检索系统。信息会带来痛苦与麻烦。这一点我们都有所体会。——老实讲,穆尔斯本人,是反对海量信息的。信息架构学之父莫维里在他的《随意搜寻》一书里也这样提到:现在我们关注的焦点理应从"创造丰富的信息"转移到"解决注意力分散问题"。
现在来看看澎湃这个产品,官方对它的定位是"时政和思想",一位朋友和我这样说道:我们想要给人的感觉是,你要是喜欢政治,来这儿就够了,全中文互联网所有*看的政治思想内容都在这儿了。这个定位不能说是错的,中文世界里这一块基于种种原因的确有一些欠缺,但我个人的看法是,一开始如此之多的内容,有"黑云压阵"之感。当用户产生负担感之后,会逃离这个系统。
事实上,标题里的"少即是多",我并不是完全接受,互联网受欢迎的产品都是功能复杂的(想想时下较流行的微信吧),但它们不是一开始就功能复杂的。*版的QQ简单到安装包连1M都不到,在慢慢增加供给时,用户的承受力会提升。对澎湃来说,同样如此。没有这个必要一开始就如此庞大的内容供给,即便是可以自定义栏目,四十七个栏目会让人选择不能。
此外,在2014年7月17日举行的2014*传媒品牌高峰论坛上,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王伟提及最近颇受人关注的“澎湃”,称本来是定于7月21日上市,但还要延续一段时间,“界面”预计在8月能够推出。王伟称虽然尚未正式上线,只是在公开测试,但“看到有的评论认为‘澎湃’的内容及时、*、深入。”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成果,根据上海报业*裘新的构想,“澎湃”要成为“**新闻问答产品”,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王伟也对“澎湃”进行了阐释,“澎湃是定位于通过新闻加思想的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澎湃是借助于《东方早报》的品牌和团队建设起来的,用纸媒研究者传媒老王的话来说,这一举动表明东方早报的品牌在转型上开始脱胎换骨。”
参加论坛的学生在肯定“澎湃”发布的内容很有力量、很有影响力、而且速度很快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澎湃在重视内容开发的过程,或者重视内容的生产同时,为什么对它的渠道建设还很有限呢?”王伟坦诚,应该是更注重渠道建设,不是不重视,可能是还来不及,“‘澎湃’项目目前是在草创初期,所以它肯定还有很多方面会没有顾及到,它想打自己的品牌,想把自己品牌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先打造出来,我觉得它一直在对外灌输这样一种理念,也就是所谓新闻+思想。它的一些运作模式是形式上的,和我们原有的新闻组织方式有所不同,包括呈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大家可以注意到它是一个新闻网站,也有移动平台上能够阅读的,在移动平台上阅读的部分都在测试当中。它的展示方式和大家网上看到的版式、条块划分不一样的,它是采用了项目制的方式,据说有80个左右的方块表。我觉得它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塑造核心品牌和内容上,可能他们觉得现在微博高潮过了,微信有积累的过程,如果它在网页版和移动平台上能够阅读的话就能够达到它的最初目的。
2014年6月10日中午,有媒体报道上海《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已经低调上线。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负责人王国培否认了上线的说法,他向搜狐传媒证实,“澎湃新闻”还处在测试阶段,只做了域名切换。而且“已经切换一阵子了”,但是要上线“还要一阵子”。
“澎湃新闻”的网站确实内测痕迹严重,比如网页上方的通栏广告显然只是个样子,而下方的广告位干脆直接用“广告”字眼显示。与此同时,如果用户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澎湃新闻”,还查不到这一网页。
搜狐传媒查询发现,澎湃paper的微博名称也已经改成“澎湃新闻”,上面仅仅发布了一条微博。此外,搜狗微信搜索也发现了与澎湃新闻头像和名称一样的微信,但微信中没有进一步的内容发布,仅仅在功能介绍中标明:“澎湃新闻的用户进行沟通与互动的地方”。
据悉,澎湃新闻在人员配备上非常强大,未来这个项目团队大概会达到近400人,在外国相继也会配备属于澎湃的摄影师。
在搜狐传媒参加的一次活动中,王国培称,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因为初期已经有大约三四个亿元的投入。对于初期三四亿元的资金预算来源,王国培表示一部分来自政府,还有一部分来自财团,而成本花费主要方面是在全国主要城市铺设自己的记者(这部分记者同时服务于东早的报纸)。最终新媒体项目澎湃成行的话,"大约需要三四百人的样子,所以现在非常缺人。"
在澎湃新闻,用户可以针对每一条新闻提出自己的任何疑问并获得其他用户的解答。这一互助方式使得用户可以真正读懂读透每一条新闻。这一功能设计使得澎湃完全颠复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形态。
同时,只要某一位用户生产出了精彩的问答,就可以被海量用户看到。为了*程度的鼓励用户进行追问与回答,澎湃新闻客户端设置了一个热门追问页面,优质的追问与回答在这里得到展现。这个页面只需在主页左滑即可进入,预计将成为与主页有同等阅读率的页面。
新闻跟踪很多情况下,一个新闻事件并不是一次报道就完结,它还有很多后续进展。比如马航事件,它的每一个进展都牵动着万千读者的心。因此你可能有这样一个需求:对于一个自己关注的新闻事件,可以及时而不遗漏的知道它的每一步进展。
新闻跟踪功能就是针对这一需求而设。你在读完一篇报道之后,如果觉得对此新闻事件或话题感兴趣,可以通过新闻跟踪按钮轻松跟踪该新闻。当该新闻有新的进展时,系统通过标签关键词会自动将新的进展报道推送到你的跟踪中心。
最便利的分享看到好的内容与好友分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澎湃新闻客户端将分享功能进行了*程度的便利化,与一般新闻客户端将所有分享按钮折叠在一起相比,澎湃的文章页下方就有固定的显化的微信转发按钮,可以直接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同时,在文章的结尾处,也有微博和微信的转发按钮。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分享文章可以“少点一次”。
清晰简洁的内容架构与传统新闻客户端的财经娱乐体育这样的大频道设置加订阅平台、视频等的叠加设计相比,澎湃的内容结构设置非常简洁与扁平:内容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类似于自媒体的栏目,他们组成一个规模庞大、分类清晰的订阅池。用户可以订阅管理这些栏目,只有自己订阅的栏目内容才会出现在自己的首页,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首页。
采用*种模式的就是《东方早报》的“澎湃”项目,第二种模式则涉及仍在筹备中的《上海观察》和《界面》两个项目。
“澎湃”项目从筹备之时起,就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它所依靠的是上海报业集团,这个带有浓郁党报性质的国有媒体大鳄;另一方面,《东方早报》凭借揭露乳业中的三聚氰胺等重磅报道,已同财新、南方报业等一起,成为新闻业的标杆。
可见,上海报业希望借“澎湃”等项目,实现多个维度的突破。首先是模式上,按照裘新的思路,“澎湃”要成为“**新闻问答产品”,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此次发布的澎湃App,就设计了“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前者帮助读者发问,后者则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相关阅读并长期跟踪阅读。不过这些模式和功能上的创新是否成功,最终衡量的标准还在于能否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否会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而读者的“提问”能否顺利内化成新闻生产的一部分,不仅依赖于用户的活跃度,更在于采编人员是否拥有主动性,以及管理团队是否针对这个环节设置了恰当的考核机制。
上海报业在资本结构上的突破也值得关注。据了解,“澎湃”项目的初期投资达3至4亿元。其中一部分来自政府,一部分来自财团,联想旗下的弘毅资本此前就传出参股的消息。此外,“澎湃”的核心成员还实现了对项目的持股,这在其他媒体项目中并不多见。据了解,上海报业下属的另一个新媒体项目《界面》还找到上海本地两家券商入股。不得不说,多元的股权方式是上海报业新媒体项目的*突破。这种股权模式上的突破并非一时兴起,在裘新年初的发言中就曾提到,报业集团在未来资本构成上,会考虑吸纳文化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进入;在制度安排上,也会考虑采取核心团队出资持股,设计股债结合的结构安排等等。
当然,多数人关注的,还是上海报业在盈利模式上的探索。探讨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的是上海报业的自身定位。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徐麟曾表示,上海报业集团以统筹经营为主要职责,负责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运作。上海报业旗下拥有地产、上市公司等资产,未来这些资产显然将承担更多的盈利任务。
对于媒体业务的经营,裘新曾有过明确规划,即报纸经营将面临“第三次销售”,前两次销售分别是“卖报纸”和“卖广告”,第三次销售则是“卖服务”。针对这种转变,上海报业旗下媒体转型的任务就是,如何发挥传统媒体社会资源丰富、信息流汇聚、公信力强等核心优势,在纸下线下布局垂直产业,把服务卖给读者,把读者变成客户,最终形成一座挖之不竭的金矿。这样来看,在上海报业集团的布局中,“澎湃”这类新媒体平台未来起到的作用就是汇聚用户资源,承担集团盈利的“中端”而非“末端”环节。
或许,对于媒体行业来说,上海报业集团无论能否成为一个转型范本,本身都是伪命题。因为它拥有的特殊背景,为它提供了商业媒体为之艳羡的资源优势,否则我们很难想象,在平面媒体日渐式微的当下,“澎湃”项目还能顺利地获得三四亿元的投资。那么,“澎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美国知名的媒体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中曾写道,未来新闻消费者对新闻的需求将集中于八个主要功能:鉴定者、释义者、调查者、见证者、赋权者、聪明的聚合者、论坛组织者以及新闻榜样。这些功能恰好与裘新对“澎湃”的定位相吻合。在这样一个传媒业“最坏的时代”里,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依旧能够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执行者的核心目标之一,确实难能可贵。
2014年6月27日,有人开始在朋友圈转发“澎湃新闻”页面。搜狐传媒28日在搜狐中发现,“澎湃新闻”已经能够搜索到页面。根据网站的运行规律,此举标志着澎湃新闻已经悄然上线。
此前媒体圈曾经爆出澎湃新闻上线的消息,当时搜索“澎湃新闻”却*该网页。有媒体人士将其网址公布,打开网址看到了一个“澎湃新闻”还未改造好的网页。
2014年7月23日,澎湃新闻网在官网发布了版权声明,要求各网站及客户端尊重澎湃新闻网版权,在转载澎湃新闻网稿件时清楚注明稿件来源为“澎湃新闻”。
在“澎湃新闻”的网页上,最早的一篇文章发布于2014年7月5日,《韩媒称赠朴槿惠DVD,其中收有彭丽媛歌曲》。而《令政策的平陆往事》一文在网络上的迅速转载,让澎湃新闻这个名词作为消息源得到更多关注。
传播简况在百度新闻中输入“澎湃新闻”(带双引号)得到771个搜索结果。按焦点排序后,*条结果是来自澎湃新闻原标题的《联合国拆穿陈光标“世界首善”证书是假货》文章。同时在微博、微信输入相同关键词,得出如下数据:
百度新闻 | 微博 | 微信 | |
“澎湃新闻” | 771 | 普通用户:9984 认证用户:294 | 1021 |
联合国拆穿陈光标“世界首善”证书是假货 | 383 | 普通用户:10 认证用户:2 | 54 |
作为信息源的“澎湃新闻”与其发布文章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即文章因为这个新鲜信息源而备受关注,信息源因为发布文章积攒了更多人气。
新闻微创新1、为UGC转化为新闻源提供可能
对于UGC,有言论说UG(用户产生)才是关键,他们说的内容(Content)排第二。澎湃对此的态度则诚恳的多。澎湃新闻在每一条内容后都设置了两个按钮,“评论”和“问答”。
评,多源自网友对新闻事实整体性,且基于个体认知的*反应,这个按钮是用于了解内容触达用户后的真实反馈情况。
问,则需要网友跳过*反应,进行深入思考,对关键人、关键细节发起理性提问,这个按钮是用于把UGC贡献内容上浮、转化为新闻源的关键环节。
以“知乎”为例,一家以问答起家的网络社区,从2010年底开放至今,全部内容来自网民间的问和答,创造高质量内容的同时也吸引着百万量级用户。
2、内容写作特点
澎湃的新闻内容以深度报道见长,有的注重找到新闻当事人以跟进、还原新闻事实,如《逮捕男演员闻小炜的交警:“是否明星与我无关”》一文,记者杨洁找到执法交警李文浩就当时的情况提出8个问题。
有的是在某新闻报道或者事实基础上,注重澎湃新闻记者的多元解读和深入思考,如文章《国家卫计委主任党媒刊文:少数干部作风不正、不实、不廉》,就是作者结合《人民日报》刊发的“惩治腐败要打到痛处”一文进行的二次观察、解读。
3、内容分类的三个特点
以《东方早报》为例,受介质限制,其版面数量和内容划分是有限且宽泛的。然而,澎湃新闻在上线不久就已经划分出62类内容,标签式的划分方式让类别无统一标准,这也让其内容具备三个突出特点:
(1)无限增加分类内容趋势。如其中27个自媒体式分类内容就是按作者名字划分出来的,随着自媒体人的加入这个分类还会增加。
(2)同一内容的“多视角”观察。以传统意义上的图片新闻为例,澎湃新闻分“凝视”、“快看”、“全景现场”三种视角,把不同的图片内容分配在不同类别中。
(3)以某一个词为内容细分标准。“打虎记”,以腐败主角为分类关键词;“知食分子”以食品为关键词;“绿政公署”以环境为关键词;“能见度”以新能源为关键词。
4、读者可选择性跟进新闻
“跟踪”按钮,用户通过此选项可持续关注某一条内容,当该新闻有新进展时,系统会把*动态推送给用户。
内容特点澎湃的内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澎湃意图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由追问洗出真相,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1.时政报道为主
作为**主打时政与思想的新闻产品,澎湃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治展开。
比如有定位反腐报道的“打虎记”栏目,专门报道中央政治局常委动向的“中南海”栏目,主打法制报道的“一号专案”栏目,主打食品安全报道的“知食分子”栏目,主打港澳台报道的“港台来信”栏目等等。澎湃新闻意图在可控范围内,*程度满足用户对政治的关心与好奇。
2.重视思想争鸣
澎湃新闻同样非常重视政见与思想。在价值观混乱以及路线之争剧烈的当前,思想的争鸣弥足珍贵。
在澎湃,有包括赵鼎新、张悦然、叶兆言、孙甘露、査道炯等各个领域的大家开设的个人言论栏目,进行理性的探讨和辩论。澎湃希望通过思想的交汇和碰撞,为这个时代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
3.文风通俗个性
多年以来,*的新闻报道文风逐渐固化,没有生气与活力,显得枯燥没有趣味。澎湃新闻认为好的新闻需要有好的文字来承载和表达,并把“通俗”和“个性”作为文风创新的两个目标。通俗,就是一看就懂,用最基本的语言和词汇来叙述新闻。个性,就是摒弃固化枯燥语言,使语言充满活力。澎湃新闻希望创新的文风使读者能够轻轻松松看懂新闻,体会到文字的快感。
4.开放的内容平台
澎湃新闻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内容团队并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优秀内容,因此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接受所有时政思想类优秀内容团队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因此,在澎湃新闻客户端,用户几乎可以看到中文互联网世界中较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