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科学技术大学

介绍:

科学技术大学

首页www.ustc.edu.cn

*科学技术大学。

报考科大,网络课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领导/*科学技术大学

现任领导名誉校长:周光召
党委书记:许武
校长:侯建国
党委副书记:鹿明、叶向东
副校长:
窦贤康、李建刚、陈初升、朱长飞、叶向东、张淑林、陈晓剑、周先意
纪委书记:叶向东
校长助理:尹登泽、潘建伟历任领导
校长姓名任期党委书记姓名任期
郭沫若1958.9-1978.6郁文1958.9-1963.5
严济慈1980.2-1984.9刘达1963.5-1975.11
管惟炎1985.4-1987.1欧远方1975.11-1977.9
滕藤1987.1-1988.2武汝扬1977.9-1978.10
谷超豪1988.2-1993.7杨海波1978.11-1987.1
汤洪高1993.7-1998.6彭佩云1987.1-1988.2
朱清时1998.6-2008.9刘乃泉1988.2-1990.4
侯建国2008.9-余翔林1993.8-1998.7
汤洪高1990.4-1993.8
1998.7-2003.5
郭传杰2003.5-2008.9
许武2008.9-

历史沿革/*科学技术大学

创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国家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别是新兴边缘科学技术领域(如核物理、空间科技等)。1958年初,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华罗庚等人)提出以*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当年5月,*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向中央提出申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都表示赞成。随后,*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教育部副部长黄松龄以及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杜润生、郁文、赵守攻、于光远等人组成大学筹备委员会,开始创办学校的筹备工作:“*科学技术大学”被确立为学校名称,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生物物理系等12个系。1958年9月20日,*科学技术大学进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次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并称之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

北京时期(1958年-1969年)

创建之初的校址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党校内。首任校长为郭沫若,郁文任党委书记。赵忠尧、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赵九章等当时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数学系、化学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等系系主任并亲自授课。在建校第二年,即1959年,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1959年8月,*科学情报大学并入学校,成立科学情报系。1963年7月14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时任副总理的陈毅、聂荣臻以及校长郭沫若等参加了毕业典礼。从1963年开始,中科大曾短暂地招收过一些研究生,并有成立研究生院的计划,但由于文革的原因,没有能够实施。1966年,本科学制改为5年。1964年,学校进行了学科调整,将原有的12个系简并为数学系、物理系、近代化学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个系。当年,学校学生总数超过3000人,教师有800多人。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学校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毕业生分配被推迟到次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被停止,学校则停课(1967年,部分年级曾复课)。

第二次创业(1970年-1992年)

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迁至合肥(1970年-1977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以及战备疏散的要求,尽管受到师生的一致反对,中科大还是于1969年12月被迫搬出北京。搬迁处曾三易其址(初为河南南阳,后改安徽安庆),最终确定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校址为原合肥师范学院。整个搬迁过程一直到1970年10月才基本完成,搬迁过程中图书、器材、教员均流失大半,其中教师数量不足百人。1972年,学校开始了重建工作;由于师资缺乏,1975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1967-1970届毕业生,组织他们回校学习,培训后作为补充师资。1972年到1976年期间,学校招收了一些学制3年的工农兵学员。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但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到1977年底,全校教师达到1157人。

重新崛起(1978年-1992年)

1978年中共“拨乱反正”后,中科大逐渐回到正常的办学轨道,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高潮。

在中央的支持下和时任副总理方毅的推动下,中科大于1978年3月开设了少年班,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首期少年班共招收21名少年大学生。同年,中科大在北京设立了*大陆的*研究生院,并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首批录取的研究生为107名;1983年,*大陆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白志东、苏淳、李尚志、范洪义等7人为中科大培养的研究生。从1979年开始,学校向国外派遣访问和进修学者,为学校的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

1978年,*任校长郭沫若去世;1980年,严济慈出任第二任校长;他随后提出了“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980年,中科大帮助建立了合肥联合大学,副校长杨承宗兼任合肥联合大学校长。1983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获得批准在中科大设立,这也是*由高校运行的国家实验室。1984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校之一,中科大再度成为*大陆最受瞩目的理科大学之一。

1986年,学校开始新校区(即现在的西校区)的建设。1992年,根据科技论文发表结果,中科大被国家科委评选为*四所科研业绩最强的大学之一。

第三次创业(1993年至今)

1993年,国家制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开始实施“211工程”;随后1998年,教育部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中科大作为国家首批211工程(1995年进入)和985工程(1999年进入)支持对象,也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开始了第三次创业。1998年,中科大加入了*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从而获得了*科学院更大的支持。

从1990年代开始,学校积极进行教学现代化,将教学设备和方法进行更新,利用多功能教室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展开教学,并在校园中普及计算机网络,使得中科大校园网成为国内高校中普及面和使用率较高的网络之一。

1998年,朱清时担任中科大校长,开始推动学校改革;直到2008年离职,朱清时的任期长达10年,也是首任校长郭沫若之后,任期最长的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他提出了把学校建成“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并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积极营造创新环境。

1999年12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科大,成为南校区;这也是1990年代兴起的大学合并浪潮中,中科大的*一次合并。

从2003年开始,*科学院开始进一步支持中科大的改革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2003年底,中科院下属的多个研究所的所长或院士被聘任为中科大多个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并且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学校还与中科院的多数院属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以*科学院为依托,学校参与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继1989年建成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后,2003年中科大又独立建立了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使中科大成为目前全国*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

在此期间,学校举办了两次较受关注的校庆活动:四十周年校庆和五十周年校庆。

四十周年校庆

1998年,学校建校4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 泽 民为中科大四十周年校庆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题词“庆祝*科学技术大学四十周年,为国家科教事业做出新贡献”;此外,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彭佩云、吴阶平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李贵鲜、朱光亚,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安徽省委书记回良玉等题词或致信祝贺。9月份,学校举办了各类纪念庆祝活动以及一系列的报告会和研讨会。当时还属于学校管理的北京研究生院和管理学院在北京也分别举行各种庆祝庆典活动。

五十周年校庆

2008年9月20日,*科技大学迎来创办五十周年华诞。*邮政集团同日发行*科大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邮票,这是*邮政首次为名校五十周年校庆发行邮票。

9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向*科学技术大学祝贺建校50周年。胡锦涛称赞科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勉励科大“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率教育部部长周济、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视察*科技大学并祝贺校庆。刘延东称赞科大是“新*创办最成功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年轻的又充满希望的大学”。

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报告,*科大获选为*大陆高校*名。

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大学

校徽*科大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启用。
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
2、火箭:腾空飞跃的火箭,表达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线条,代表了*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技英才。
3、打开的书:书本是知识的象征,知识就是力量。书本经过修饰之后,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飞翔的海燕,象征着*科大这所充满新鲜活力的年轻大学展翅翱翔。
4、正圆形外围轮廓:加工后的校徽增加了庄重典雅的外围轮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称,使校徽与国际化接轨。圆形轮廓将传统的梅花校徽包蕴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元素,而显得更为突出。校训1958年建校之际,郭沫若起草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并请校歌谱曲者吕骥先生到校教唱。
1959年开学典礼,郭沫若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作长篇演说,将*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
1988年9月20日,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
2003年9月,时任校党委书记郭传杰在纪念校庆45周年《思贤哲,学校训,创一流》一文中指出:“我们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认真品味起来,不仅语言简约,文辞对称,且内涵深邃广博,入时合理,既含价值观,又有方法论。”
“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校歌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之前,郭沫若题写了校歌歌词《永恒的东风》。
1958年9月17日,周恩来总理将校歌歌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改为“事业”。
经总理审定后,郭校长邀请*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为之谱曲。
永恒的东风
郭沫若/词 吕骥/曲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学术成果/*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技术大学一贯坚持科学前沿探索,注重原始创新。近年来在量子信息、高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世界科技进展”1次、“*十大科技进展”13次,美国(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共3项)。
年度项目名称入选类别
1998我国科学家关于夸克质量比的研究国际领先*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从四氯化碳催化热解制金刚石*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999我国科学家确定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取向状态*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2000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1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科技大学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进展*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C60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维取向畴*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3*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多光子量子纠缠态的操纵与鉴别*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4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Five-Photon Entanglement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五光子纠缠和终端未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5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6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2007光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的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8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年度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
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新型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及相图研究*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2009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基于自旋的量子调控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0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科学十大进展新闻
2012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Features of the Year (NATURE)
Quantum hops2012 Science News Top 25(SCIENCE NEWS)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科学十大进展
2013Foiling Quantum Hackers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实现较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科学十大进展
2014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记录*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简介/*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为当时的*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为国家在新兴学科方面的提供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在开学典礼上称中科大的创办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由于1969年的战备大疏散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许多高校都被迁出北京;*科大也于1970年迁至现址合肥市,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进入21世纪后,在*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政府的支持下,中科大规划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中科大实行的是独特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依托*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一方面,中科大注重基础课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自建校始一度实行五年制本科学制(2003年改为四年制)。另一方面,中科大也不断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例如,中科大是全国*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还于1978年创办了著名的少年班,让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少年大学生。从1963年开始有*届毕业生以来,中科大已有42名本科毕业生当选*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平均每千名本科毕业生中产生一名院士,比例之高为全国之最。

中科大目前在合肥市有四个校区,此外在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别建有研究院。

名师校友/*科学技术大学

名师

曾经或正在执教中科大的名师:

竺可桢、郭沫若、吴有训、侯德封、严济慈、赵忠尧、贝时璋、钱临照、郭永怀、傅承义、华罗庚、张文裕、钱志道、钱学森、刘达、钱三强、卢嘉锡、马大猷、赵九章、朱洪元、关肇直、吴文俊、刘有成、杨承宗、谷超豪、童秉纲、周光召、邹承鲁、唐孝威、陈希孺、汤洪高、王水、梁栋材、阮图南。

著名校友

中科大的教育体制成功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从建校至2008年,中科大已有42名本科毕业生当选*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有11名毕业生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而高科技企业带头人中也不乏中科大校友,如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等。1999年到2008年间,校友中共有7人入选“*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而由于毕业生的高出国率,其海外校友中颇负盛名者亦不少,如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2003年度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获得者庄晓薇以及其他一些任职于世界著名高校的教授等等。

校园环境/*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大本部(不含苏州、上海等各地的研究院)校园面积为14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校园共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校区,中科大的学生和老师习惯以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来称呼各个校区。校区之间通过免费的校园巴士(需刷卡)连接。学校的院系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校区。

东校区

东校区位于合肥市金寨路,是1970年代中科大迁至合肥时的校区,常常又被称为老校区。目前东校区是学校行政单位、校医院和科大附属中学所在地,也包括了少年班、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教学单位。东区理化大楼是微尺度科学国家实验室所在地。

西校区

西校区位于合肥市黄山路,在东校区以西,于1986年破土动工。西校区内有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西校区也是中科大标志性建筑——主图书馆以及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微尺度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结构生物学部分的所在地。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界处,和东校区隔金寨路相望。北校区内为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部分教工宿舍。

南校区

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美菱大道。该校区是从前的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合肥烟草学校)校园,2002年烟草学校与中科大合并后成为中科大的南校区。南校区内有软件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一部分(MBA中心)。其南侧的“科大花园”是中科大教职工的主要居住区之一。

办学规模/*科学技术大学

院系介绍截止2013年,学校有15个学院、30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37个本科专业招生。
学院下属系部
*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计算与应用数学系概率统计系(筹)
*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天文学系
*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物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系统生物学系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医药生物技术系
*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自动化系信息安全专业
*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
*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行星科学技术系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系、统计与金融系、MBA中心、MPA中心
*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人文素质教学研究部、科技哲学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现代艺术中心
*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科学技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
*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教学与管理部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572人,其中教授55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4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2人(含双聘),发展*家科学院院士14人,“千人计划”38人,“青年千人计划”8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4人,*教学名师7人,*科学院“百人计划”139人。
*科学院院士:刘有成、朱清时、王水、钱逸泰、施蕴渝、伍小平、周又元、郭光灿、侯建国、陈国良、吴奇、李曙光、张家铝、张裕恒、俞昌旋、郑永飞、潘建伟、杨学明、李亚栋、万卫星、陈颙、童秉纲、杨国桢、石耀霖、洪茂椿、吴一戎、李灿、欧阳钟灿、包信和、马志明、沈保根、赵政国、谢毅。
*工程院院士:何多慧、范维澄、李国杰、万元熙、许祖彦、杜善义、魏复盛、刘文清、吴以成。

学科建设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8月29日)
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所含二级学科
1701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2702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
3703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4708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
5710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
6712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
7801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
8827核科学与技术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8月29日)

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
170401天体物理
270902地球化学
3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4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11月19日)

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
1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2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
1101哲学1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
2704天文学11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3709地质学12811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
4713生态学13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714生态学14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6803光学工程15831生物医学工程
7804仪器科学与技术16835软件工程
8805材料科学与工程171202工商管理
9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81204公共管理
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大气科学、光学工程。

专业学位
学校现拥有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分别是: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

学科评估
教育部发布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2009-2011),*科技大学共有20个学科参评,14个学科排在前10位,18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均排在第1位。

教学建设

所系结合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科大特有的一种办学特色,1958年建校时,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科院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科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较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

与科大签署培养协议的研究院所

研究所时间研究所时间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03年11月30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11月30日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4年4月4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4月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年9月22日光电技术研究所2010年11月9日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004年4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05年9月8日
南京分院2004年5月13日广州能源研究所2005年5月20日
上海分院2004年5月15日新疆分院2005年8月14日
武汉分院2004年6月1日西双版纳植物园2005年7月17日
长春分院2004年8月16日生物物理研究所2005年7月13日
成都分院2004年9月19日高能物理研究所2005年5月17日
兰州分院2004年9月24日昆明分院2004年12月15日
广州分院2004年9月27日西安分院2004年12月14日
沈阳分院2004年10月5日动物研究所2008年9月14日
北京分院2007年3月19日沈阳金属研究所2009年6月11日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2007年5月12日力学研究所2009年7月9日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5月15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0年3月31日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8年6月3日

少年班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倡导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推动下,*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目的是探索*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少年班自创立以来,坚持从“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倾力保证少年班教学和管理的开展。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凝炼成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秉承*科大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10-20年后*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已毕业学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91%,他们在科学研究、IT、金融、制造、媒体、生物医药等广泛领域,并已经崭露头角,做出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试点班
1985年,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大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零零班)。
教学改革试点班选拔的两个主要途径:
1)通过高考直接报考,填报“理科试验班类”志愿;
2)通过新生入学考试选拔。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集中学校和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15-20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至2010年4月,已联合举办11个科技英才班。分别是:
1、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师昌绪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3、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6、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7、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8、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9、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天文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11、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精品课程
数学实验、并行计算、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微积分、生理学、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电磁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天体物理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生心理学。
省级精品课程
电子线路、力学、分析化学、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机械制图、电路理论、地球科学概论、有机化学、光学、数值计算方法、偏微分方程、计算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实验、非物理类力学、计算力学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算法基础、大学英语、生物化学、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中级有机化学实验、*科技史概论、编译原理、符号计算系统软件、实验力学、数学分析、数学物理方程、信号统计分析。
自主招生
*科大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人民大学七校合作进行自主招生选拔工作,被称为“华约七校”。
教学成果
截止2012年,*科大的毕业生近6万多人,同期毕业生中的*两院院士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何梁何利奖”得主、IEEE Fellow、陈省身数学奖得主、Parkard科学和工程奖、Technology Review“世界杰出青年创新者”、全美“大学发明家竞赛”大奖得奖数均为全国高校*,973首席科学家、PECASE获奖人数位居全国第二位,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者的比例保持在20%-30%,位居全国*;保送和考取国内研究生为50%左右,位居全国前列。

国际交流

*科学技术大学十分注重开展对外交流工作,截止2014年,学校已经与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日韩地区、港台地区的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科学技术大学-欧洲名校大学本科生暑期研究项目”、“欧盟伊拉斯谟2012 EMECW-EXPERTS 师生交流项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暑期学校项目”、“*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天普大学“3+2”模式学士-硕士联合培养项目”、“Stanford大学SOE UGVR本科生暑期研究项目”、“暑期UM-REU本科生交流项目”等均已取得良好成效,与哥廷根大学、滑铁卢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名古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的交换交流项目也在稳步进行当中。

*科研机构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科院、安徽省、部级科研机构
*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科学院基础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性能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等学校先进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等学校物理电子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综合国力信息监测系统研究中心

社会评价

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1、1996年,宋晓东(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毕业生)的科研成果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被美国Discovery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2、1998年,潘建伟(近代物理系毕业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被Science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该成果还入选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评出的年度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
3、2000年,秦禄昌(少年班毕业生)研制出世界上直径最小的碳纳米管,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被选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4、2001年,黄昱(化学系毕业生)关于纳米电路的科研成果被Science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学术排名:
2013、2012 《自然》(Nature)发布《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 Index China),在*研究机构排名中,*科大连续两年名列*大陆高校*。
2011 《自然》(Nature)发布《自然出版指数-2010*》(Nature Publishing Index2010 China),在*研究机构排名中,*科大位居清华大学之后,名列*大陆高校第二。
2012 、2011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科大位列*大陆高校第三。
2010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2010-201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科大列全球第49名,位居北京大学之后,名列*大陆高校第二。
2013英国QS公司推出亚洲大学排行榜,*科大名列亚洲第26名,*大陆高校第4名;
2012英国QS公司推出亚洲大学排行榜,*科大名列亚洲第27名,*大陆高校第5名;
2011英国QS公司推出亚洲大学排行榜,*科大名列亚洲第24名,*大陆高校第4名;
2010英国QS公司推出亚洲大学排行榜,*科大名列亚洲第25名,*大陆高校第4名;
2011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推出“*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科大在两岸四地大学中名列第九;
2012上海交大推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科大在*大陆高校中名列第七名;
2011、2010上海交大推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科大在*大陆高校中名列第六名;
2001-2010年,*科大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10275篇和111421次,篇均被引10.84次,在累计被引用篇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中排名*。
2012*科大的化学、物理、材料、工程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数学、临床医学、计算机和环境/生态学等10个学科进入全球研究机构排名前1%学科。其中,物理、材料、工程学、地球科学和数学5个学科领域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首批九所“985”高校中与北京大学并列*。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