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隶属于贵阳市医院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植物园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贵州分所”,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批准,2013年,植物园,大花马齿苋, 贵阳药用植物园于1984年7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成为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核心成员单位。 使君子。植物,广西药用植物园。
具有科研、游览为一体, 植物园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集科研、建园定位为以天然药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园林艺术外貌和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及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的主题植物园,兼顾游览观光的市级药用植物园,游览三大功能。具有植物科学内涵、科普、科普、
地理位置与气候
北京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地处北京市西北郊风景区百望山山下,距市区10公里。东经116°25′,北纬39°47′。海拔50米。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降水量为600毫米。
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北京药用植物园于1984年随药用植物研究所的成立在原标本园(1955年创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全园现有土地面积20公顷:展览区和教学实习区12.5公顷,繁育区3公顷,保种区2.5公顷,引种驯化试验区2公顷,展览温室1800平方米,研究试验温室200平方米,共收集药用植物1300种(不含品种),并拥有大型种质低温贮藏库(900个种,1500号种子)及各类专业实验室。科技人员12名,分别从事植物分类、园艺栽培、植物生理生化、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国内外种质交换等研究和技术工作。管理人员及工人22名,从事植物园内各区的日常生产和管理。
交流与合作
由于中草药在祖国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北京药用植物园越来越为人所熟悉和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至今,该园已接待外宾、学者、友人、旅游团体近2000人次,其中不少是对中国中草药有浓厚的兴趣的名人。每年接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业学习参观和技术交流达3000人次以上。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我们还担负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训人员的任务,先后有尼泊尔、朝鲜、泰国等国家的学员在我国学习,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成果及未来建设
北京药用植物园是卫生部、医学科学院*专业性药用植物园。建园方针是:科学的内涵,园林的外貌,以收集药典上常用中药、抗衰老中药为重点,科研、种质保存、生产、科普、旅游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北京药用植物园通过大量活植物标本,全面展示中国传统医学悠久历史及丰富的药用植物,起到沟通国内外药用植物研究的作用。我们先后开展了贝母、沙棘、何首乌、芦荟、石刁柏、番红花、唐松草、苍术、小蔓长春花等类群的综合研究并取得了成果。其中李亮教授"贝母打破休眠变一季为二季节的研究"获卫生部科学进步二等奖,并获准申报国家科学进步奖。中国友谊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植物之最》一书已将北京药用植物园列为中国*专业性药用植物园。
北京药用植物园正进一步发挥雄厚的资源和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教学和旅游部门服务,为展示祖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及传统医学知识做出我们的贡献。
广西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与气候
广西药用植物园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地处南宁市东郊,距市区8公里。位于东经108°19′,北纬22°516′。海拔72-113米。属亚热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1.6℃,极端*气温40.4℃。极端*气温-2.1℃,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有7个月份,1月平均气温12.8℃,7月份平均*气温28.3℃,年日成照1827小时,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多集中在5-9月。年平相对湿度79%。
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广西药用植物园创建于1959年,当时称广西药物试验场,1963年改称广西药物研究所,1981年正式易名为广西药用植物园。建园30多年来,先后引种栽培了药用植物2130多种,药用动物11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的步伐加快了,由一个标本园发展成为中草药和民族药科研、生产、教学、科普基地,也是亚太地区面积*、栽培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
全园现有土地240公顷,其中药用植物栽培面积27公顷,林木54公顷,河流、道路、建筑用地27公顷,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药材展览区有11个。
交流与合作
广西药用植物园与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与12个国家20个地区的植物园有种子种苗交换关系。此外,还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提供实验材料和种子、种苗。还举办中草药培训中心,为社会培养中草药技术人材。
成果及未来发展
三十年来,广西药用植物园在开展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的同时,还进行了药物开发利用的研究。有关科研单位对我园引种的一些药用植物经过试验研究,生产出了临床疗效较好的药物,如"降压灵"、"风温药片"、"肝炎灵"、"健骨针"等。还开发了"南国可乐"、"胶股蓝茶"、"广西甜茶"等保健饮料,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共发表学术论文百馀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了《田七栽培手册》、《中国本草图录》、《南方中草药栽培》、《中国植物园》(图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药用植物分支卷》、《名贵中草药高产栽培技术》、《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庭院观赏药用植物》等着作19本。获各级科技成果奖七项,其中"提高安息香出脂量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田七高产技术研究"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田七黄锈病防治研究"、"田七丰产因素研究"、"药用植物根瘤线虫研究"、"新法栽培茯苓提高产量的研究"、"人工繁殖黄粉虫及其饲养蛤蚧的研究",分别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一些成果通过推广应用已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广西药用植物园还承担了《濒危紧缺缺中草药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等十五个项目的研究。
贵阳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与气候
贵阳药用植物园隶属于贵阳市科委。1984年8月筹建。地处贵阳市城南。位于东经106°42′,北纬26°28′。海拔1073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黔中原低中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198毫米。
资源介绍
贵阳药用植物园占地64.5公顷。目前,已建成药用植物标本园,已引进各类药用植物800多种。建有800多平方米的温室的和组织培养室.设有药材、药用植物引种驯化、药用园林、药用香料等研究室。
合作及成果
开展了大马革玫瑰引种栽培(6.6公顷),加工提油及副产品开发利用,西洋参引种栽培,石斛半夏的组织培养,三尖杉、桔梗、银花等100多种中草药的引种栽培研究。并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初步建立了联系和项目合作。
未来建设
贵阳药用植物园将建成科研和生产兼顾,科普和浏览相容的中草药引种驯化研究基地,主要收集保存贵州地道药用植物,为开发利用贵州中草药资源和开放参观,普及中草药知识服务。
海南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与气候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位于海南海榆东线208公里处的太阳河畔,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24.2℃, 年降雨量2500-3000毫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属典型的湿热带气候,是国内研究引种栽培热带、亚热带药用植物的理想基地。
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海南分所前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海南试验站,创建于一九六零年。为适应南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一九八三年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分所现有土地200亩,在编42人,科技人员11人,其中中高级职称5人,拥有1380平方米的四层科研楼,一栋560平方米二层开发加工房,二栋168平方米的玻璃温房,四栋单层共计1530平方米的标本荫棚;有120亩进口南药科研基地和570种国内外药用植物标本园。海南分所设有科研部、科技开发部、海星实业开发公司及生产部。
交流与合作
该所作为股东单位将承担海南绿色中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定药材GAP和SOP制定、指导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同时利用现有人员、设备并通过绿色公司资金的注入组建"海南绿色中药材培育和种植中心",负责公司种植方面的工作。
海南分所风光秀丽,环境幽雅,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是科研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建所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万里、刘华清、王兆国等曾先后视察。李鹏同志题词"发展南药、为民解忧",对科研人员艰苦创业,为发展祖国南药事业所作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成果及未来发展
建所以来,取得了显着的科研成果,曾先后引种国外著名药用植物品种22个,有待研究开发的其它药用植物品种近百个;引种岛外品种150个,岛内品种200多个。同时阳春砂仁引种推广、白豆蔻引种栽培研究、丁香引种栽培研究、槟榔虫害防治技术等10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卫生部、广东省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并参加全国《农业百科全书》、《广东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等专着的编写工作。
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引种栽培热带、亚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为国内中药材研究提供技术资料和种子、种苗;建立热带药用植物标本园,为发展国家中药材生产和科研工作保持原始材料和种质;为发展南药事业,扩大南药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挖掘整理开发新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展国际间科技交往和合作研究等。
南京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与气候:
南京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坐落在南京市北郊,距市区7.5公里。位于东经118°47′,北纬32°03′。海拔17~40米。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特色。年平均气温15.4℃,1月平均*气温-1.9℃,极端*气温-14.1℃,7月份平了高气温31.2℃,极端*气温43.0℃。年降水量1038.6毫米,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2%,夏季占42%,冬季占9.5%。
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1958年原南京药学院在栖霞山创建药用生物园,次年迁至现址。1964年以后改为单一的药用植物园,占地25公顷。园内山丘起伏,种植各类用植物1100馀种。1985年建立南京中药学院。次年,与原南京药学院合并为中国药科大学,本园成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药用植物园。除保留原活标本区外,经精规划,以百馀种药用植物绿化全院环境,使全院成为一个药用植物园。活标本区按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分类系统种植,成为全院的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之一。
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成立了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室、中药资源研究室。有科技人员30人(具高级职称的7人)。现有温室36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7000册,学术刊物300多种。
交流与合作
南京药植园与国内各药植园均有业务关系,不定期地进行种子、苗术交换。经常接待国内学者及非专业团体参观,开展交流科普教育工作。
成果展示
建园以来一直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生长发育、引种驯化以及栽培种等多方面的研究。发表有"薏苡湿生性实验论证"、"天麻种子无菌萌发的研究"、"菜蓟在无性繁殖中枝叶序列性"、"忍冬全株花芽的分化发育"、"中国木贼科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等100多篇论文。编写和合作编写《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栽培》等着作。承担的研究课题"番红花球茎复壮、增产技术及推广研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天麻引种培育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目前正在进行"七五" 攻关项目"参细胞组织培养"的研究。该园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举办"药用植物栽培"等各类短期培训班十馀期。
重庆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与气候
重庆药用植物园隶属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原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物种植研究所。地处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脚下,距县城15公里。位于东经107°21′。北纬28°95′。海拔630米。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稀少、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3℃。1月份平均*气温5.8℃,极端*气温-3℃,7月份平均*气温26.2℃,极端*气温34.6℃。年降水量1250.2毫米。
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重庆药用植物园创建于194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药用植物标本园。当时附设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前身中央林业实验所常山种植试验场的苗圃内,占地约0.7公顷。到1949年底,种植药用植物292种。解放后,随着党对中医中药事业的重视和药物栽培科研的发燕尾服,现已拥有药用植物2300馀种(不包括品种),成为药用植物种植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也是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全园现有土地面积约9.5公顷,其中标本种植区占地1.9公顷。试验区约0.7公顷,繁殖示范区5.5公顷,温室、种子室、科研楼、生活区及四周绿化占地1.3公顷。根据药用植物特殊的生态和环境,已建成种植小区12个。园内主要科研设施有实验繁殖温室380平方米,气象观测站一个,实验室8间。种子室2间,收集保存药物种子约800种。原生药材样品室2间,收集保存药材样品1200多个。腊叶标本室7间,贮存腊叶标本7000多种,近150000份,是我国保存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最多的单位之一。有职工20人,其中科技人员9人(县中级职称以上的有4人)。
交流与合作
在建园和科研的同时,还开展大量的科普工作。该所以标本园为基地,先后举了60多期全国、省、地县中草药材采、种、制训练班或学习班。每年接待参观、实习达3000人次以上;接待爱好者近1万人次。向外提供近1000种中草药种子、种苗、数万份腊叶标本及数百种原生药样品。
在开发工作方面,主要依靠药用植物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结合科研成果的推广,繁殖和销售药用、观赏及其他经济植物苗木。代办科研、教学需用的腊叶标本和生药样品等业务,开展以药物种植、资源和花卉栽培技术咨询。承包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等。
成果及未来建设
该园科研工作的总方向是进行药用植物的收集、栽培、驯化和种质资源的研究。从西南、华东、华中等地区发掘野生药物资源,为中药材的科研、生产服务。
43年来,园内对上千种常用中草药进行了野生变家种、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收获加工方法等的初步研究。对入园的绝大多数种进行了生态、生境及物候期、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并结合采种、引种,分别对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药用植物丰富的山体及地区,进行过药物资源考察。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料,为编写《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四川中草药栽培》、《四川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四川中药材栽培技术》、《常用中草药手册》等书籍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为黄常山、益母草、天麻、半夏等野生药材的家种成功,云木香、怀山药、穿心莲等的引种成功,薏苡仁、乌头等的选种成功和乌头白绢病、湖北贝母鳞茎腐烂病、吴茱萸褐天牛等病防治成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基础资料。同时该园科研人员主研或参研的"酉阳青蒿资源调查"、"四川中草药资源普查"、"金佛山经济动植物资源调查"等科研项目,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1项,省级9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包括合作撰写)。参加编写《四川植物志》、《四川中药志》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等着作9部。
着重药用植物建园,突出为药物种植科研服务,全力保存我国传统地道药材的种质资源,集中体现四川东部丰富的药用植物种类,是该园的建园方针。
云南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占地360馀亩,其中"西双版纳南药园"约250亩。
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云南分所创建于1959年,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占地360馀亩,其中"西双版纳南药园"约250亩。
全所职工105人,在岗职工58人,科技人员33人,高级职称科技人员10人,中级职称15人。我所主要从事南药的引种与栽培推广研究,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以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收集、引种与保护研究,以及民族民间医药和植物药的发掘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并作为药用植物科普教学基地开展活动。经过多年的建设,保存有药用植物标本10000馀份,引种栽培有阳春砂仁、胖大海、白豆蔻、檀香、龙血树、儿茶、肉桂、金鸡纳等三十多种重要南药,现园内已引种收集南药、民族药及其他药用植物800多种。
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该所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合理安排职工工作,结合该所实际,组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经营管理"西双版纳南药园"项目;合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名盛制药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柬龙牌血竭胶囊、宁心宝胶囊、银黄口服液等。协同药用植物研究所与英国、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和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吴邦国、丁关根、宋健等先后莅临云南分所视察,给全所职工和科技人员以极大的鼓舞。
成果及未来发展
至1983年以来,曾主持完成星火计划2项,共获科技成果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阳春砂仁引种栽培推广"项目成果在西双版纳推广种植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了"一个砂仁救活一个民族"的佳话。为解决药用需求,为当地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收集整理并编写出版了《南药栽培技术》、《西双版纳药用植物名录》、《中国佤族医药》(1-4册)、《西双版纳哈尼族医药》、《森林资源学》、《中草药栽培技术》、《基诺族医药》等10多部科技书籍。该所目前主要在药用植物及民族药资源、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栽培及推广、植保、组培快繁技术等方面开展专业研究。现主要承担科技部项目"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和 "珍稀、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基本情况调查及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子项目研究,并在"墨西哥薯蓣种苗快繁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该药用植物的中式推广工作。
云南分所具有较好的南药研究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完成现有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努力探索适于版纳地区种植发展的药用植物品种,有利于版纳经济发展的项目,为充分开发利用热区资源,为西双版纳的经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药山药用植物园(云南巧家)药山药用植物园是巧家县科技局于2010年9月批准成立,以巧家药山区域药用植物为主,复盖金沙江两岸,整个滇东北、川西南、黔西北区域药用植物种类,集中药资源以引种、繁育、规范化种植的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医疗、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大型中医药现代科技园区和国际传统医药交流中心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以保护、利用以巧家大药山为主,涵盖整个滇东北、川西南、黔西北区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建立滇东北、川西南、黔西北区域药用植物资源基因库,建设云南重要天然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基地、文化生态型旅游景点及科普教育基地,对中草药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为制药业提供优质中药材,提升巧家县中药材(包括民族民间药用植物)知名度,填补金沙江流域在药用植物园领域的空白,带动巧家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的综合效益。
药用植物园建设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5亿元。*期工程从2010年10月开始,拟投资200万元,到2011年10月完成,二期工程从2011年10月开始,至2015年10月完成,拟投资980万元。三程到2020年完成,拟投资1亿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介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1959年在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领导下创建,是目前我国*和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在其发展的50年中,经历了数次的体制调整,版纳植物园于1996年从昆明植物研究所划出、与原昆明生态研究所合并成为中科院的一个独立研究机构。
经中科院确认,版纳植物园以保护生物学和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学为其学科发展方向,以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科研任务。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在职职工298人,其中:研究员2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人员42人、中级职称人员5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十人。具有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生态学、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5人,外籍导师3人,在读研究生每年稳定在200人左右。云南省生态学会挂靠在该园。
在中科院和昆明分院的直接领导与指导下,在云南省省委及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版纳植物园以"建设世界一流植物园"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团结协力、努力拼搏,在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园区建设、科普教育和科技开发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新的进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版纳植物园的1 100公顷的园地上,保存着大片的热带雨林,有引自国内外近12 000种热带植物,分布在棕榈园、榕树园、龙血树园、苏铁园、民族文化植物区、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等 35 个专类园区,是集热带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目前,数字化植物园工作在中国植物园处于领先地位。
版纳植物园设有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民族植物学与资源植物研究中心。建立了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种子库、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观测站、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开放实验室、热带植物标本馆、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科技信息中心等科学实验支撑系统。目标和任务是:立足云南,面向我国西南(主要是热区)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过渡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为基础,探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物种濒危机制,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版纳植物园正在研究的重大项目有 973 项目、国家产业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院、云南省重大项目 20 项。四十多年的科学研究, 完成科研项目900馀项,取得*、省部级成果29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 000馀篇,申请专利24项,授权专利8项,主编出版专着50馀部。
交流与合作
版纳植物园与5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其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教基地"、全国" AAAAA 级旅游景区(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每年近50万人来园旅游并接受科普教育,为地方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收入。
科研概况
植物园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一江碧水的葫芦岛上.1959年由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亲手创建,占地面积1100公顷,收集保存植物12000多种,已建成35个专类植物园园区,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现有在职职工300多人,高级职称科技人员60多人,具有植物学、生态学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在读研究生近200人,在站博士后人员5人。随着研究队伍国际化的发展,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员32人,其中"百人计划"和"项目百人计划"9人,引进外籍全职研究人员已达7人。
近5年来,我园争取和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304项,科研经费较"十·五"增长了55 %;累计发表科研论文649篇,其中SCI(EI)刊物论文271篇,较前期增加了261 %,发表在SCI刊物I、Ⅱ区间论文56篇,较前期增加了十倍多;出版专着12部,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申请发明专利32项,3个林木良种获得认证,6个项目获云南省科技奖;累计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先后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 《自然》、《科学》上的评述论文引用,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于2008年通过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实力进一步加强。
植物园现设有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院级)、资源植物研究开放实验室(园级),即将创建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开放实验室。我园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3个实验室,25个研究组,从事森林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气象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入侵生物学、进化生物学、传粉与繁殖生物学、基因组学等科学研究。3个野外科学研究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和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以及具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合格的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昆明分部)为全园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植物园"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学术上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化研究中心;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力方面成为国家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地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导者;在景区影响与公众影响力方面成为最美的植物园和热带天堂,并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将从增进科学认知、推进有效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方面进一步凝炼科学目标,重点开展生态学研究、保护生物学研究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有药用植物11020 种 (含下等级别1208 个),这些植物形态多样,有乔木、灌木、草本,分布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中相当一部分除药用外,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 年版有药用植物606 种,有观赏价值并已收录《中国花经》的植物有179 种,约占30%,照此推算,11020 种药用植物中有观赏价值的药有3300 多种。因此按园林设计的要求,完全采用药用植物建设一个园林化的、具有中医药文化特点的药用植物园是完全可能的。用药用植物制作园林景观是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中医药结合的产物,将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对世界园林园艺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植园的建立就是用园林的方式来体现中医药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各民族传统医药学,为人们的生存空间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步释放出具有一定医药作用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作为自然疗法中的一种。品种繁多的药用植物的集中种植也为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药用植物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植物专类园是指有特定的主题内容,以具相同特质类型(种类、科属、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利用价值等)的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以植物收集、展示研究、观赏为主,兼顾生产的主题园。植物专类园既是植物园收集和迁地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主要开放园区,也是植物园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还可集中展示植物园的造园艺术和地域特色文化。药用专类园即以药用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以药用文化为主题的专类园。
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药用植物园在学校内或学校附近设置专类园,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于一体,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种植资源保存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学校建设与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旅游度假区的药用植物园作为植物园与中医药旅游相结合的产物,此类药用植物园以旅游休闲为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