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人士提醒,在抵押担保模式下,如果是非知名担保机构,需要警惕担保是否真实有效;其次如果拿房产抵押,其中原因可能是:该房产已经多轮抵押,难以再从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在P2P平台上的房产抵押率很高。倘若属上述两类情况,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投资者的本金也难以保证。
P2P,P2P网贷平台真伪现形术另一方面,陆金所、开鑫贷等平台则使用担保模式,甚至有的平台还使用房产抵押模式。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发现,使用抵押担保平台的单笔借款规模一般都较大。如陆金所“稳盈-安e贷”提供的单一债权额度,对部分信用良好的客户可提高至30万元。开鑫贷在2013年总交易量为23.43亿元,完成交易笔数1533笔,单笔平均金额达150万元。其在2013年未出现一笔逾期或担保代偿。
在2014年1月底,人人贷将其风险备用金交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进行独立的托管,并且每月根据资金进出状况出具托管报告,目前人人贷的逾期率为0.6%。事实上,这种模式关键在考验P2P平台对坏账比例的风险控制。譬如放贷10笔,只有1笔坏账就能覆盖风险,超过3笔或许就很难按时兑付。
其次不少平台还通过增加本金保障计划,给信用贷款提供安全垫。人人贷的优选理财计划最近出借利率为12%-14%、期限在12个月;散标投资系列为13.2%-14%,期限则是6个月、18个月、36个月。该平台的设计是,在平台每笔借款成交时,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放入“风险备用金账户”。当投资者的借款出现严重逾期时(即逾期超过30天),人人贷平台将通过“风险备用金”向投资者垫付此笔借款的剩余出借本金或本息。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发现,在核心的贷款风控环节,较为优质的P2P平台主要分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两种模式。首先在信用贷款模式下,倘若要控制借款风险,户均每笔贷款规模应该较小,比如在7万-10万元以下。
上述P2P平台人士表示,在贷款模式上,正规运营的P2P平台,应将投资者与借款人实现“一对一”,但目前基本都是“多对一”或者“多对多”模式。原因是在“一对一”模式下,很难找到合适的资金规模、时间匹配,而后两者则通过期限错配等方式操作。
P2P网贷平台真伪现形术警惕虚假担保、房产抵押
上述P2P人士分析,风投经过尽职调查后愿意注资,起码证明该平台公司的经营较为规范,减少自融自用、资金假托管等乱象,也有利于保证投资者资金的安全系数。
有利网在2013年11月获得软银中国资本的A轮投资,金额千万美元左右。与上述金融集团背景的平台类似,它的产品期限较长,并且收益率保持在11%-13%左右。如宜信旗下的宜人贷产品,出借期限24-36个月,历史年化利率在11%-12%;宜定盈产品的历史年化收益率为10%,封闭期为12个月。
其次是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注资的P2P平台。如宜信财富先后获得两轮的风投投资,分别是2010年KPCB的第一轮注资、2011年的IDG资本和大摩亚洲投资基金等机构第二轮注资。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正在发售的产品中,陆金所的稳盈-安e贷二期产品,期限36个月,最新历史年化利率为8.61%;彩虹系列产品中恒创18号、恒益22号、聚益10号产品期限分别为183天、203天、364天,历史年化收益率分别为7.30%、7.80%和8.20%;开鑫贷的期限在8个月、9个月左右,年利率在9.00%。
P2P,P2P网贷平台真伪现形术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后台背景强、征信高的平台,它提供的产品收益率就更低,并且期限往往较长。相反,收益率越高的借贷平台,其实风险越大。
开鑫贷由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公司和江苏金农股份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特点是创新引入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调查和提供担保,有效增加借入人的信用级别。
上海一位资深的P2P人士建议,从股东背景构成上,投资者也可将优秀、虚假的P2P平台辨别真伪。首先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P2P平台,包括陆金所、开鑫贷两家。陆金所是由中国平安打造的网络投融资平台,它的产品通过平安集团旗下担保公司审核的借款方直接向投资方借贷,最后由该担保公司承担担保责任。
金融机构信用隐性担保
纷繁复杂的P2P平台如何挑选?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发现,部分实力较雄厚、操作较规范平台,期限12个月以上的产品收益率基本在11%-18%;它们的股东背景多为金融机构或者知名风投机构;但在核心的风控模式上也有不小差异。
P2P网贷平台真伪现形术对于投资者,鱼龙混杂的P2P产品曾带来不小损失(详见2013年12月16日30版每周报告《10亿元投资生死未卜避开P2P“烂平台”五大秘籍》)。只有建立完备监管体系,投资者的本金、收益安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保障。同时也促进P2P平台从信用中介角色,回归本源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
幸运的是,最近他终于在行业冷冬里看到更多好消息:P2P产品有望被监管接纳。近日多方消息称,银监会将承担对P2P平台监管任务,目的是禁止行业之前普遍存在的违规现象,包括资金池操作、自融自用、资金假托管等乱象。
李成(化名)是上海一家外资银行的中层管理人员,收入颇丰的他,平常热衷将部分资金分散投资P2P产品,诱惑他的自然是超过13%历史年化收益率。虽然收成不错,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众多P2P平台倒闭、跑路消息接连传来,令他开始有些坐立不安。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