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尼尔森、博鳌论坛、腾讯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表明,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金融不仅限于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与产品设计,还将在提升中国金融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报告认为,毋庸置疑,互联网的运用给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给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营带来一定的压力。面对大环境的变化,传统金融组织包括银行、证券、资产管理、保险、信托公司都已经开始试水数字化平台,搭建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尼尔森的金融研究总监王开宇说:“不可否认的是,金融的核心本质不会随着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而发生改变。”对于需要投资的资金盈余者、需要融资的资金短缺者以及需要发生支付行为的所有金融活动参与者而言,金融互联网化的积极影响都会从可得(金融资源能够获得)、易得(能容易地获得)和得益(能便宜地获得)方面为其带来不同的益处。此外,在金融互联网化指数的调研中也发现,近四成受访者均表示有过贷款申请被银行拒批的经历。对于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难易度,44.2%的受访者均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仅13.2%的受访者认为难度较低。综合实际经历及贷款难度的自我评价,大致判断有约42.9%的人群在传统金融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最近一次贷款中,融资难群体只有23.7%的贷款成功率,非融资难群体中95.4%的贷款申请均成功获批,成功率相差悬殊。对于融资难群体,网络贷款的帮助更大,41.9%成功获批的贷款均来源于网络贷款。对于非融资难群体,则仍然以线下贷款的贡献更多,仅25.4%的来源是网络贷款。“尽管从整体上来看,网络贷款在提供贷款资源的可得性上仍不及线下贷款,但对于融资难群体,网络贷款已经成为获取贷款资源的主力来源。在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鼓励下,相信网络贷款在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上的未来前景会更加值得期待。”王开宇说。调研还发现,49%的受访者未申请过贷款,但不等于这些受访者没有任何借款需求。这部分人群中,仅26.5%的个人受访者和22.1%的企业受访者没有遇到过任何资金短缺的情况,其余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尽管没有申请贷款,却也是融资借贷的需求者。其中,个人受访者因个人急用资金周转、创业和购房购车产生的资金短缺情况较多,企业受访者则以购买原材料、进货而产生资金需求的比例最突出。在有资金缺口的受访者中,无论个人或企业,导致没有申请贷款的首要原因都是认为“贷不到款”,融资难问题再次凸显。“不知道贷款该怎么申请”是困扰资金短缺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王开宇认为,“随着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除了进一步提高贷款资源的可得性,在满足风控条件的前提下,使更多融资难群体能获得贷款资源,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之外,互联网也十分适宜承载普及金融知识、贷款常识的重任,通过互联网上通俗易懂的宣传与传播,提高大众对金融的了解程度,才能真正助力万众创新。”(责任编辑:李士英 HN071)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