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犹太式教育方式下成长,三个孩子都各怀抱负:长子考进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打算在以色列开办专营中国游的旅游公司;次子立志当一个作家,在不需要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赚取利润;幼女梦想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开店创业……孩子们的梦想让母亲大感安慰。
事实上,人生最早的财商教育,往往是从父母言传身教开始的。
比如,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找个像样的工作,你会怎么做?看看香港“股神”曹仁超给香港中产阶层的子女教育算的账吧:如果让子女到海外私人大学留学,一年的费用就要约2万美元,好一点的学校更高达4万美元,四年本科读下来,差不多要花掉父母近150万港元,如再要取得硕士学位,费用更高达200万港元。
而在低收入家庭,有些做父母的破罐子破摔,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有空便抽烟、喝酒、泡澡堂、搓麻将,子女从小耳濡目染,贪玩好耍成赌鬼的不少。他们大多早早离开学校,投身社会,甚至整天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变成“御宅族”。大人不做榜样,不看书,又如何培养子女阅读的习惯?如果遇上了从小就很懂事的小孩,那简直是上天赐予这个家庭的最大的财富。
不想让贫穷世袭下去,那么首先得训练好自己的财商,像富人一样思考,像富人一样理财,但得知道自己是穷人。
我们传统的教育大多重视的是智商,所以遴选的大多数是应试能力强的学生。然而待他们步入社会后,周围又过多地强调情商,强调人际关系,盛行厚黑学。而事实上,真正能尊重人格尊严、贯穿始终的,只有财商。
财商,它会让你在别人无法发现的地方看到高收益的机会,在别人不敢下注时压宝未来,在大众癫狂时急流勇退。
很奇怪,为什么富人总是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冒出来呢?难道上帝特别眷顾他们?我们分析古代的商帮时,也会发现他们常常是以地域为名,比如“晋商”、“潮汕帮”、“徽商”等。那么地域与商帮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当然是财商!一种能让财富从无到有的逻辑,让钱生钱的思维和行动。
早前我听说过一则关于财商的故事:
一位居住在上海的中犹混血女士,离婚后带着三个孩子和仅够三个月生活开销的积蓄,于1992年移居以色列。初到异邦,这位女士不仅忙着学习新语言,还开了一个小摊子卖春卷,以维持生计。
对于孩子的教育,这位妈妈一直秉承中国式“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孩子上学的时候,她拼命赚钱;他们一放学,她就停下手里的工作,照顾其起居饮食。
由于文化差异,邻居总觉得这位女士过于宠爱孩子。有一天,当孩子们坐着等母亲做饭的时候,邻居忍不住过来训斥她的长子:“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她忙碌,你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长子听了,虽然觉得难受,但想想也有道理,便提议以后由他来照顾弟妹,还主动帮妈妈包春卷,甚至想带些成品到学校去卖。
最初,这位女士觉得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但慢慢她发现他们其实挺喜欢这样的赚钱的感觉。她的邻居也不停地向她灌输犹太人家庭“赚钱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所需的食物和照顾。page#
于是,她也入乡随俗,尝试在家里建立有偿的生活机制。家里提供的膳食和洗衣服务,孩子都要负担几毛钱的费用。在收费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将春卷以低价卖给孩子,让他们倒卖赚钱。
她发现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连赚钱的方式都各有不同:小女儿比较老实矜持,只是提高一点价钱;次子干脆把春卷全卖给学校的餐厅,薄利多销,每天能稳定卖出100个;长子则最花脑筋,他在学校举办有关中国国情的讲座(自己主讲),每次能吸引200人参加,入场费包括免费的点心(春卷)招待,结果赚得最多。
我的同学小潘,事实上最终并未选取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他和小溪一样,孤身在北京闯荡,做着本专业的工作。他的工作成绩也没有显得比小溪强多少,但是在“富思维”的影响下,他总是能够作出比小溪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因此,两人的财富积累才开始产生差距。
可见,财富思维对于我们的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即使出身“穷二代”,但是拥有“富思维”,财富的积累也会变得很简单。
财商决定财富
小溪和小潘之所以有差距,除了财富习惯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相关。
小溪家是中国最典型的老实本分的农民家庭,每年都靠种那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偶尔给包工头打打工,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也没有理财的经验。所以在他们家的观念中,做生意是不正经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拿稳定的工资才是正道;房子一定得是拿来住的,而且得够宽敞,最好不要贷款。
小潘家虽然也在农村,但是他的爸爸妈妈、叔叔伯伯除了忙农活,还经常到城市里贩点衣服、小商品到农村卖。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产品会涨价,什么样的产品会降价,知道钱存在银行里只能是死钱。page#
从小小溪就被父母当状元养,家里虽然穷,但父母再穷也不会穷儿子,一定会省吃俭用满足他的要求。
但小潘不同,他父母做生意从不避开他,他从小就被父母带着去集市上买这卖那,知道讨价还价,知道什么季节什么菜卖得贵,什么衣服最畅销。在中学时,他甚至利用中学门口小卖部与他家附近小卖部的冰棍的价格差,每天上学时带几盒冰棍做点小买卖,赚每天的零花钱。
到了大学,小溪埋头做他的学生会的工作,一心搞好学业;小潘则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的生活费周转起来,做小买卖。于是,沿着各自的路走下去,小溪买房子屡屡错过好机会,小潘倒是由小而大,由房而车,逐渐走上了财富的正轨。
如果说他们两人的例子显得太过于特殊,那么只要我们搜一搜还会发现,世界上穷人和富人往往会以某个地域或民族为核心,集群似的扎堆出现。如果要问哪个民族最会赚钱,所有的人都会回答“犹太人”,如果再问中国哪个地区的人最会赚钱,大多数人都会说“温州人”。
现在回过头来回忆大学时候他们二人的转变,我发觉颇有意思。小溪与小潘大学毕业之后在北京的奋斗历程,简直可以说是他们大学时代各自路径的延续,只是小潘运用商业思维在理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小溪的本位竞争主义却难以适应大都市的发展节奏。
小溪与小潘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在成长环境方面不太可能受到商业思维的影响。那么,到底为什么在小溪延续传统的奋斗路径的时候,小潘的商业路径却不断生根发芽、越来越成熟呢?
显然是两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作怪。为了对比,我们不妨将小潘的商业思维定义为“富思维”,将小溪的本位主义思维定义为“穷思维”,当然这里的“穷”与“富”,并不单纯以财富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思维贴近商业的紧密程度来定义。
虽然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潮流与趋势,其中也不乏成功者,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创业”二字其实带有很多其他的意味。真正像小潘一样拥有缜密、敏感而又具有实践意义的商业思维的学生为数不多。影响小潘的应该是那些在大一时就深深吸引了他的那些商业理念方面的书籍。可以说,那些书籍改变了小潘的思维方式。page#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家庭、环境以及很多事情的影响。小溪与小潘都生长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思维方面自然会受到家庭理念的影响,在这种家庭观念中,好好学习、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正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点明,这其实也是一种“穷二代”的“穷思维”,因为大多数人都在按照这种路径奋斗,而社会的竞争门槛却在不断地抬高。在财富创造上,这种思维最主流,也最难实现财富的迅速积累。
相反,小潘在人生道路的选择方面,就相对有主见得多。他敢于看轻课堂知识对于未来命运的影响,勇于用自己课堂之外获取的知识作为人生规划的新标尺,以商业思维来武装实践,以“穷二代”的“富思维”来改变和挑战传统的观念。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不如小溪,甚至在是否去北京发展的选择上还要受小溪的鼓励,但是他的思维路径已经决定,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方面,小潘有比小溪更为准确、充分的准备。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评判小潘与小溪的道路选择孰优孰劣,也不是要强调小潘的财富思维更为正确,只是希望能够探讨一种可能。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成功的路径和方式很多很丰富,但是财富思维上的准备,仍然非常重要。
小潘却展现出与小溪截然相反的态度与行事风格。虽然二人大学入学的时候,成绩相近,但几个学期下来,小潘的学习成绩逐渐与小溪拉开了距离。对于无趣的课程,小潘只是做到不挂科就行,对很多社会上的活动反而表现出充分的兴趣。
有一次,小潘要我和小溪去帮他做一件事情,来进行他的商业试验。在小潘的安排下,我们三个人每星期六、星期天的午餐、晚餐时间,分别把守在学校三个食堂的门口,带上一些小潘收集来的电影、软件和游戏光盘,向同学们提供光盘“以二换一”的服务。上大学的时候,电脑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但还没有宽带校园网。同学们装软件、看电影、打游戏都要去电脑城买光盘,而这些光盘一般只有短暂的使用期,比如一部电影看完了一般不会看第二遍,一款游戏打通关了以后也很少会再玩一遍。同时软件推陈出新的速度也很快,旧光盘的使用价值也会很快丢失。用两张早已失去使用价值的光盘,换取一张自己需要的光盘,大家当然愿意。小潘最开始提供的二三十张光盘,在两个星期之后,很快就变成了四五百张光盘。 page#
我和小溪也为这个成绩感到惊奇,但是仍然没搞懂小潘想做什么。虽然由二三十到四五百,光盘在数字上变成了原来的近20倍,但是这与小潘所追求的赚钱,似乎仍然很遥远,毕竟没有人会买这堆旧光盘。不过小潘却神秘地笑笑,显得胸有成竹。
小潘将这些换来的光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电影光盘分成战争片、言情片、动作片、惊悚片等;游戏光盘分成射击类、养成类、角色扮演类、策略类、休闲类等;软件光盘也分成了系统盘、应用盘、网络盘、专业盘、办公盘等。分好类以后,小潘制作了精美的海报,将这些光盘的分类信息详细地列了出来,针对全校的学生进行出租,每次一元一张。我们将海报张贴到学校的各个食堂门口、图书馆张贴栏、教学楼张贴栏,并留下宿舍的房间号和联系电话。
对于手头已经没有光盘的同学而言,一元钱就可以得到电脑城5元一张的光盘的拷贝权,也算合算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爱看电影和电视剧的同学而言,原来看一部新的美剧,购买光盘就需要近100元的开销,但看完了光盘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而现在,只需要20元就能获得相同的体验。不久之后,这几百张光盘就实现了每天至少七八十元的收益,而换光盘的活动仍然在进行,学校各个系的同学们不断将自己利用率极低的新光盘拿来交换,间接地帮助小潘不断地更新光盘库。当然,之后的事情更多是小潘自己在做,小溪学生会的事务越来越忙,我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面。
我、小溪和小潘,同龄、同学校、同专业的三个人,为什么在毕业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在财富数量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三人聚会的第二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难道是智商差异,或者是情商差别?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单纯以运气的好与不好来解释,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大学时的往事,又开始浮现在眼前。
小溪、小潘和我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因为学习成绩相近、性情相投,再加上专业相同,又住同一间宿舍,进入大学后不久,就成了比较要好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一起喝酒畅谈人生与梦想。
虽然友情一直在加深,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展开,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还是产生了差异。小溪在我们三人中间最为活跃,他有着外向的性格、充沛的热情,似乎很能适应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大二开始,他就加入了学生会,并且很快成为学生会的骨干成员。他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在学生会里很受同学喜爱,不久就顺利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同时,小溪的学习也抓得非常紧,几乎年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甚至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还被学校几次减免学费。只是,对学校之外的社会商业活动,小溪始终持谨慎态度。他觉得,学生就是应该以学业为重,要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该“取之有道”,奖学金和学校的其他奖励,才是学生应该争取的,至于社会上赤裸裸的商业活动,容易影响学业,使大学生活“变味”,不可为之。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