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苏富比秋拍拍出了4件超过亿元的藏品,“亿元时代”这个话题也随之再次发酵。亿元时代固然可喜,不过这也只是属于亿万富豪之间的游戏。作为普通藏家,将目光瞄准那些现在暂时还是低价,但增长潜力更大的平价艺术品才更值得期待。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前不久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破亿元,于是一个关于他的“捡漏传奇”也再次被无数媒体疯传——十几年前,上海香格纳画廊还仅仅是某酒店的两面墙,曾梵志也还处在事业的奋斗期。一位即将离开中国的美国商人在经过酒店走廊时看到了曾梵志的作品《面具系列No.6》。这位商人并非艺术投资人,却被画面上那一排系着红领巾戴着面具的成年人打动,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15000美元买走了这张作品。这张作品在美国商人家里静静地待了十年,十年间,曾梵志作品价格一飞冲天,2008年,这张作品出现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夜场上,成交价为970万美元。短短十年,从15000美元到970万美元,价格飙升近1000倍。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值得热血沸腾:当年你花了一点小钱买来的艺术品除了给你带来艺术上的愉悦外,还有可能带来惊人的经济收益。于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艺术品”成了在当前艺术品市场急剧发展下经常能听到的口号。比如被称为“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近两年也表示希望能建立平价艺术品市场。而针对大众的平价艺术品市场也越来越受到一些艺术机构的重视,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体小店、甚至是一些艺术博览会也瞄准了这块领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收藏家也加入到平价艺术品消费大军中。平价艺术节最早始于巴黎。 早在1999年,伦敦就曾发起“买得起艺术节博览会”,所有艺术品定价均在3000英镑以下,意在让普通大众也能买得起艺术品,参加的作品类别包含油画、摄影、雕塑、版画等各种当代艺术种类。如今,该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已经扩大到120家参展画廊参展。除此之外,纽约、悉尼、墨尔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在之后几年相继举办了各类艺博会或者艺术节。平价艺术节在国内兴起的时间并不长,除了最早的“SURGE Art 艺起”艺术节以外,中国还有“青年100”艺术节、“I CAN PAY”艺术节等定位大众市场的艺术节。“I CAN PAY”艺术节自2009年开始举办,艺术节策展人胡志亮表示,通过四年举办艺术节的经验,他感觉不仅仅是参与人数有所增长,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参加我们展览的人群进来就是拍两张照片,并不关心这张画背后的故事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想法,但是这两年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向我们询问画作的创作概念、背后的故事和想法”。在HIHEY.COM总裁何彬看来,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平价艺术品市场的兴起,“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天然的长尾市场。在传统的市场逻辑里,最高价的东西是传统拍卖行的业务。他们可能只拍卖不到100位的大艺术家。但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它会不断地细分。在线艺术品交易一场拍卖可能只有5000元的总成交量,这种传统拍卖会是肯定不会来做的。”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总监董梦阳认为,艺术市场里,大家都在关注高端市场,几千元的、几百元的却很少有人做,但事实上社会是多元的,无论是日用品还是艺术品,都需要有不同的类型来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不同市场需求。“虽然现在平价艺术节占到的比例很小,需要慢慢地开发和培养这一块市场,但相信未来平价艺术节会是中国艺术品最大的市场。”胡志亮如是说。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